很多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或者说心里还有梦想,还希望自己有另外一种活法。
“你想改变吗?”如果这样问,肯定得到这样的回答“当然想改变”。
可是,真的想改变吗?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有人说自己很不幸,甚至想变成别人,还说马上想改变。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改变,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不断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是你还是会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这是《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内容。是啊,既然生活方式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那我们可以重新选择,可又有多少人会重新进行选择。我们一面抱怨现在的生活,又一面按部就班的生活,随着生活的大浪起伏,我们一面嘴上说着想改变,却没有实质性的付出行动。
书中哲人谈到: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是果真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意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之类的借口。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自己不就是这样吗?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写作的梦想,自己的网名林夕就是来自梦的拆分,我一直忙碌,可有时间的时候也并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去做。看到这里,我开始问简友写作班的情况,日更200多天,获得简书创作者称号,那我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我真的只是随便写写记录生活吗?我不去进一步做是因为我也想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吗?
我们总是说着改变,却一次次找到各种理由不去改变,想清楚了,如果决定“不改变”那就不改变,那就接受现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