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主题是哥伦比亚学派。
“不论是施拉姆开创的主流传播学话语,还是批判学派坚持的另类传播学话语,都不约而同地把哥伦比亚学派的中心定义为量化效果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但是却忽略了他们所谓的“边缘地带”所蕴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哥伦比亚学派自己及其支持者与反对者共同建构起了一个哥伦比亚学派的矛盾形象。”
我从作者的讲述中能够获取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即产生误解的方面)
一、哥伦比亚学派自身
1.《大众传播、流行品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文章自身的历史渊源。
作者介绍,这篇文章前后矛盾,且涵盖了两位笔者作文时的隐形不合。并且剖析了原文内容,以说明哥伦比亚学派不能与有限效果划等号,并且两者有明显矛盾的地方。
2.哥伦比亚学派研究悖论。
哥伦比亚学派研究过程中存在逻辑错误,证明的结果一开始便是研究本身的前提假设。
“可是研究的结尾部分发现,这些意见领袖接触大众媒体多,因此推论说他们的意见来自大众媒体(严格地说,这个推理并不严密,因为接触大众媒体多并不等于会接受媒介的影响,卡茨后来写的《意义的输出》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间接地证明大众传播仍然有巨大影响,只不过是经过了代理人的传递而已。”
3.哥伦比亚学派学者简单粗暴的历史叙事
例如卡茨建构了不存在的敌人。“卡茨把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模式”的基本主张归结为两点:(1)原子化的大众;(2)讯息造成直接、迅速的行为后果“,“有趣的是,卡茨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谁是旧模式的代表人物。进一步的考察发现,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学者持这种简单的观点,这只不过是哥伦比亚学派为证明自己的正当性而建构起来的一个伪叙事而已。”
4.管理研究本身问题
拉扎斯菲尔德《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的《评管理的与批判的传播研究》一文对管理学派做了如下定义:“它是为公共或私人性质的管理机构服务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诞生有一定偶然性,蓬勃发展的广播业提供了其生存的机会。
管理研究的无奈,即研究自主性退居第二位,资助者的满意度成为首要因素。“对客户更有价值的消费领域的数据和结论被夸大了,学术追求被牺牲掉了。”
二、外在因素
1.“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反对者不约而同地把批评指向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学派,才显示出了后两者的重要性。”
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成果斐然,还研究除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但这些成果影响力的增加却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批判学派的批评
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哥伦比亚学派的中心定义为量化效果研究与有限效果论,某种程度上是否失去了评判的理性?
2.抽象经验主义的刻板印象
“拉扎斯菲尔德客观上确实使这种“抽象经验主义”发扬光大,但是如果说他本人在方法论上把实证研究作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则失之偏颇。“
拉扎斯菲尔德的个人经历与其文章都多次表示他尊重其他研究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也尝试、采用和提炼了许多新方法,如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等。
三、偶然因素
1. 拉扎斯菲尔德不擅长财务管理,研究资金拆借混乱。
2.他只是把传播研究作为展示研究方法的敲门砖,功成名就后就将兴趣转向了传播研究之外。
3. 1968年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的反战学生运动使该校元气大伤,也间接地影响到了应用社会研究局。
最后作者说到,“正是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灰色地带将哥伦比亚学派与之后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受众研究、质化研究乃至批判的传播研究联结了起来,开启了更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如果忽视了这些部分,传播研究的发展逻辑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出现莫明其妙的断裂”。
哥伦比亚学派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同时轻视了自身存在的灰色地带。这警示了我们要把婴儿和洗澡水分开,发现学术中的偶然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