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其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行为模式。斯金纳强调“强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可使相应行为保持或塑造出复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有广泛应用,如程序教学,它把课程总目标分单元,再分成小步子,学生学完每一步骤课程后能马上知道学习结果,可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二、大学生学习现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对应之处:
1.强化与激励:在大学学习中,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或在某方面表现优秀时,会获得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奖励(正强化),这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类似于行为主义中通过强化来增强特定行为的观点。比如,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获得第二课堂的学分而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志愿公益等。这表明外在的奖励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2.习惯的养成:大学中有很多课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学习语言时不断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理工科的实验操作等。这与行为主义强调通过重复练习形成行为习惯的观点相符。就像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听力训练、单词背诵、真题练习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逐渐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从而巩固和扎实英语基础,努力通过考试。
3.环境的影响:大学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设施、图书馆资源、学术氛围、食堂餐饮等,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如果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更有可能积极地、轻松地投入学习,这类似于行为主义中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例如,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学生们更容易受到感染,主动参与学术讨论、科研活动等。
三、大学生学习现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之处:
1.学习的主动性: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但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目标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和学习内容,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例如,有些学生对某个专业领域有浓厚兴趣,会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学术讲座、相关活动等,积极探索该领域的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行为不完全符合行为主义中被动反应的观点。
2.认知与思维过程:行为主义主要关注行为的改变,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然而,大学生在学习中会进行思考、分析、推理等认知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比如在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时,学生需要理解概念、掌握定理,通过自己的思维运算来解决问题,这涉及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外部行为的改变。
3.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学习风格和背景,这些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方式各不相同。行为主义理论较少考虑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而在大学学习中,个体差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例如,有些学生擅长通过阅读来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知识,这种个体差异在行为主义理论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的指导意义:
1.明确学习目标与奖励机制:大学生可以为自己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每学期要达到的绩点、要通过的考试等,并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如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等),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保持学习动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借鉴行为主义的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和规律的学习安排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复习等,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3.优化学习环境:大学生应尽量选择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如图书馆、安静的自习室等。同时,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如在学习时关闭手机通知等,让自己更容易专注于学习任务,就像行为主义中通过控制环境刺激来塑造行为一样。
4.自我监督与反馈: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监督,记录每天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等。通过定期回顾这些记录,给自己提供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要求。
五、小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一座知识灯塔,照亮学习的一方天地。它强调环境刺激塑造行为,强化可塑造复杂行为。在大学生活中,理论与现实有奇妙的交融、奖励更激励着我们奋进,习惯在反复练习中生根,良好环境推动学习热情。然而,大学生并非被动的学习者,我们主动探索兴趣领域,在学习中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个体差异也尽显风采。这启示着我们——学习是多元的。行为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明确目标与奖励机制能激发动力,规律练习可养成习惯,选择适宜环境可助力专注,自我监督与反馈能促进成长。学习之路,需在理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在自我的探索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