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晚上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一种非说点什么不可的感觉。
从蛤蟆先生身上看到了太多现实生活中的大家的样子,更让人心痛的是,仍然有很多孩子经历着像蛤蟆先生一样的童年。
人类世界中,科技带来的进步,在物质方面的体现总是快于精神,以致人类灵魂已经跟不上人类的肉体了。
蛤蟆先生从《柳林风声》中走出来,进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自卑其实有很多种表现。可以是唯唯诺诺,也可以是咋咋呼呼。而如蛤蟆先生这样充当别人的开心果,时髦、冲动、标新立异,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也就是“你好,我不好”的状态。
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蛤蟆先生自愈了,既不是儿童状态,也不是父母状态,他成熟了,成为成人状态,愿意为自己担当。进入“你好,我也好”的状态,让我为之欢欣鼓舞。
一个“你好,我不好”的人容易向内攻击,从而抑郁。一个“你不好,我好”的人容易向外攻击,从而对他人造成伤害。一个人最终的成长应该通往“你好,我也好”的状态。
一个人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的悲悯,她能够看到我与你不同,但我也很好。她能够看到那个不同后面所隐藏的幸与不幸,并接纳和宽恕它。多么柔软的心,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让自己变得柔软而悲悯,这样的人,不会跟别人较劲,也不会和自己较劲。她的心里容得下众生,如苏东坡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通俗易懂,但深刻隽永。让我急急忙忙读完了它,有空得再刷。
一篇旧作,看到仍有所启发。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记录必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