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企业家、国际营销大师贝克·哈吉斯在他的畅销书《管道的故事》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村子里,有两个年轻人,都要靠挑水赚钱。第一个年轻人就非常勤奋,每天挑很多担水,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坚持不懈;而第二个年轻人,用一部分时间挑水,另一部分时间做管道。
几年之后,第二个年轻人的管道建成了,他不仅不用再辛苦地挑水,而且他还能靠这个管道源源不断地赚钱;而第一个年轻人由于村子里不需要挑水的人了,所以失业了。
这是一个关于财商的故事,你采用不同的赚钱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这背后,是认知的不同。
学习能够提升认知能力。就学习而言,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你获得的结果也会不同。谈到如何学习,《好好学习》就是一本讲学习方法,如何管理知识的书。
作者成甲是一名知识创业者,同时也是一名学习高手,这本书是他过去7年对如何高效学习、如何管理和应用知识的心得和总结。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到了一个名词,叫做“低水平勤奋者”。无论在学校里还是职场里,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非常勤奋努力,但进步不大、收效甚微;很多人上了很多课,但上完了,还是跟原来一样思考和生活,用处不大。这部分人,就是“低水平勤奋者”。那为什么这么勤奋这么努力,学习层次就是上不去呢?
以阅读来举例。如果你拿到一本书,会怎么阅读呢?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头翻到尾,遇到重点或喜欢的句子,就用笔画下来,特别勤奋的还会拿一个小本子把金句摘抄下来。
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学习就是划线和摘录吗?显然还不够。我们读书,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思考能力,进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划线而不去思考这背后的意义、来源以及它们与我们生活的联结,那么这些在书本上的知识点就是零散的、琐碎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什么缺点呢?
作者说“我们会无法发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大部分事物似乎是孤立的;当我们面对日常工作生活经验范围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关键环节并合理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再回过头来看管道的故事,里面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只是单纯地挑水解决单个问题,而另一个却从长远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这其实就是《好好学习》里讲的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
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而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显然,提升认知效率要比技术效率更高一筹,那怎样提升认知效率呢?
这就要提到《好好学习》这本书里反复阐述的“临界知识”。
通俗来讲,临界知识是指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本规律,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二八法则、黄金思维圈、安全空间等。
世界上有那么多知识,为什么临界知识就显得这么独特呢?
我们都知道,冰在超过0℃之后就化成了水,水在超过100℃之后又变成了水蒸气。这在物理学里叫做临界点效应。也就是说,当外部或内部环境超过一定的标准,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发生新的完全不同的反应。
可见临界知识其实衍生于物理学知识。运用到学习这个层面,临界知识往往有 “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就如同我们讲的“管道的故事”里的第二个年轻人,一旦管道建成,它就能够带来巨大的威力。
其实每次看学习方法之类的书,都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该学什么样的知识?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勤奋和收获并不成正比。
高效能专家克里斯·贝利在他的书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里列出了高效能的三要素:时间、能量和注意力。注意力是人类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说一个人的注意力就是他的人生,他关注什么,他就会获得什么;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你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错误的低效的学习方式上,那你的学习成果肯定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高效的学习方法上,那只需要假以时日,你的努力必定会带来丰厚的收获。
这本《好好学习》实际上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我们花精力去学,里面讲到的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底层规律二八法则的一个运用,就是用20%的精华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80%的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临界知识呢?
作者给出的一个建议是,多去了解一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硬科学”,相对硬科学,“软科学”就是指社会学、心理学这类的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很多畅销书,基本都是“软科学”类书籍。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我们觉得软科学对生活更加有用。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们也很少会去接触数学、物理、化学这类严谨枯燥的知识。
但是“硬科学”是经过严密的实验、推理、论证、总结出来的知识,适用性广泛。“软科学”就比较带主观性,比如说心理学,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同一个结论对不同的个体不一定都适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依据具体的情景去分析处理,在用软学科的基本规律时我们要更加慎重,正如作者所说“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科学可靠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
作者在《好好学习》也讲到了练习使用临界知识的三个方法——刻意练习、反思、以教为学。这些方法听起来并无太大新意,甚至可以说是掌握所有知识都可以用到的技巧。
刻意练习这个方法可以在畅销书《刻意练习》里得到更加详细的解读,跟我们常听到的“一万小时定律”还是有些出入,刻意练习强调的是“刻意”,就是你要不断打破舒适区,每天都要比上次进步一点点。
反思的实质就是你要知道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这个决策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哪里不对?将来要怎样进行调试?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要搞清楚问题的成因,并且去思考,在我们所知的临界知识里,我们可以运用哪个或多个临界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反思就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把掌握的知识再跟别人讲一遍,也就是教给别人,不仅巩固了这方面的知识,也能够促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再继续跟自己发问,对这个知识点就会掌握的更加深入和透彻,所以作者所讲的这三个方法其实是一体的,先刻意练习,然后反思这个过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然后把获得的知识教给别人,在这样的正循环中获得认知升级。
学习是件好事情。但如果学习方法错了,就可能会像“老鼠赛道”一样不停地在原地打转,不管你跑的多么快。
而如果我们用对了方法,比如说当我们掌握了大量的临界知识,大量的底层规律,那么对大多数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无论是以后跨界还是处理一些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我们都能够摸着基本的脉络体系。
有一句说得好,才干是你的速度,智慧是你的高度。当我们不断提升认知效率,建立学习管道,生活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