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英国精神分析克莱因派《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的读书笔记。
Chapter 1 心智状态
克莱因学派认为,对于人类的发展,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说,是从某一心性阶段进入下一个心性阶段的演化过程;二是各种心智状态的更迭,每个状态皆有其典型而特定的关系能力、防御方式与焦虑。
什么叫心智状态的更迭?就是指心智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种迭代关系。例如成人生活中仍广泛存在的婴儿期冲动及丰富且复杂的心智,即使在意识不知觉时仍持续活跃着(“潜意识幻想”)。
因缘和合的心智
此刻与过去
或许都在未来之中
而过去也包含了未来。
--- 艾略特(T.S.Elot)
任何一种心智状态,无论它闪逝的多快,都是以过去为基础,同时又包括了一个可能的未来。
其实这里用万法缘起的概念更加易于理解。我们到达此刻的原因就是过去一切的因缘和合,我们的未来也取决于此刻及过去的因缘。
西方有句俚语叫做“You are what you Eat。”直译过来是:你是你所吃的东西。这句话也是在讲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加上过去一起决定未来。
不同的心理位置导致不同的思考
克莱因将不同的心智状态或态度称之为“心理位置”,代表一个人在观看自己以及他与世界的关系式所采取的视角。
心理位置分为偏执心理位置和抑郁心理位置。
偏执分裂用于描述较早期的心理位置。主要包括被害恐惧这一主要焦虑以及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机制的本质。
简单来讲,就是个体以极端方式体验人与事件。在偏执分裂这种心理位置下,所观测的世界是非极端黑即极端白的,它的特色是只关切自我利益的维护,面临身体与精神的苦痛时会有被害感,会不计代价来维护自己。
抑郁心理位置则会出现体谅的态度,担心受挫和生气的自我会伤害到所爱的人,从而有了自责感。此时,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关系便成为这个焦虑的核心主题。
这两者似乎可以对应躁郁症和抑郁症。一个是认为事情糟透了,需要抗争以保护自己。另一个同样认为事情不理想,但却陷入深深的自责。 �
显然,在我们一生之中,个人面对外在世界的这两种态度将不断波动。
如果在某一阶段某种心智状态变得异常显著,比如太多或太僵化,通常就会造成行为“不符”年龄的表现。
了解当下心智状态的意义
当我们出现极端情绪时,如果可以清楚的理解(观察并涵容)自己当下所处心智状态,分辨出此时是什么主导了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个经验中衍生出“抱持能力”,接纳并理解当下的情况,此时,极端情绪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和。
例子
文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心智状态的转换与反复。
一个是89岁的布朗太太对90岁的丈夫似乎爱上80岁的好友而产生的醋意。尽管布朗太太已是成熟之人,先生也很忠诚,她仍被一种焦虑淹没,此时她的心理位置是如婴孩一样的偏执分裂状态,确信自己会遭到背叛和遗弃的被害感,令布朗太太感到痛苦。
另一个则是问题家庭的问题少年。从他对于父亲离家、母亲殴打自己、与同伴发生争执而打架的描述,可以清晰的看出他的心理位置在这两者之间转换。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思维”取代了真实情景,思维与情绪分离,出现僵化的想法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