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所问:“雄虺九首,儵忽焉在?”。
这里王逸注释:虺:蛇别名也。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
先找找这个“雄虺”:这个字念huǐ。
还是《山海经·海外北经》,前边探寻“烛龙”的时候,从西北角的不周山往东是无䏿国,再往东是钟山,烛龙待的地方,再往东是一目国,再往东就是柔利国了。再往东是深目国。而在柔利国和深目国之间有这么个地方,专门描述了一段: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致翻译一下:
天神共工有个大臣叫相柳氏,长了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这个相柳氏所到之处,就把那里爬叉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为啥杀它,没说。破坏了治水?),血流过的地方腥臭无比,不能种五谷庄稼。大禹想挖掉这些土,挖出来就掉回去,挖出来就掉回去。没办法,大禹就把挖出来的泥土修成了一个帝台-共工台,这样就不往下掉了。这个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帝台周围塑成相柳氏模样:九个脑袋、人的面孔、青色的蛇的身子。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台和相柳。共工台在柔利国的东面,台子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头向着南方。
《山海经·大荒北经》: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郭璞在此注释:“相繇即相柳”。意思和《海外北经》差不多。
联想到前面的“烛龙”,也是在《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同时记录了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东西。白头三似乎明白了点啥。
应该是:内地“山经”为主,写山,东南西北中五大部分。“海内经”写内地的神奇事物;然后是越过四海,写“海外经”,再往外是“八荒经”,但“海外”和“大荒”有重复。
不知道对不对,反正这两处符合这个说法。
2023年1月9日 泉城居士白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