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总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珍贵。于是,漫漫人生,有多少人会这样后悔莫及。生命,应该是美丽的,而不是苦恼太多,只是我们不懂生活,也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们不懂把握。
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治病,则难知养体之德。
树生百尺,花香意浓,众藤附焉;水积千顷,叶葱影曳,浮萍生焉。
故冬不至,叶不落,则树离于根;天不旱,水不竭,则江海轻其源。
人不生病,就意识不到健康的重要性,人有点小的身体不适,但尚未形成疾病,就意识不到做一些保养身体健康的事情。
树木高大,繁花似锦,但藤蔓慢慢越来越多,水面宽广,且清澈地倒映出水边树木的影子,但浮萍开始越来越多。
所以,冬天不到来,树叶不凋落,树就意识不到根才是最重要的。气候不干旱,水不枯竭,江海就意识不到源泉的重要性。
我们也一样这样,当拥有的时候总是忽视它的价值,一旦发生变故或者失去才追悔莫及,得到的时不知珍惜,习惯于怀念所失去的。
所以,我们要趁现在,去珍惜珍贵的东西。
那么,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呢?
清静。
天下之货,唯清静以贵,货之不缺,民难以其为贵,是有水生万物,地化诸形,若非所缺,众皆不知其贵也。
天下最珍贵的是清静,我们身处尘世,往往最容易忽略清静的重要性。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七声令人失聪,五色令人去明,七情令人生执,五味令人生贪,名利令人生妄。
人的耳朵会因为外界各种声音的干扰,而失去分辨真实声音的能力,眼睛会被事物表面丰富的色彩所迷惑,而失去分辨事实本质的能力,情欲太盛会使人变得更加偏执,舌头会因为各种味道的影响,而失去辨味的能力,名利会诱使人产生无尽的妄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无限诱惑的世界,如果我们沉沦其中,内心就会被各种虚假的“繁荣”所迷惑,会失去明辨真伪的能力,并产生无尽的贪念和欲望,痛苦也随之产生。
如何避免“失聪”、“去明”、“生执”、“生贪”、“生妄”?
智者不居难得之货,以断其妄;圣人不迷声色之形,以知其本;贤人不恋五味之实,以消其害;达人不纵七情之欲,以明其心。
不过多积累珍贵的物品,可以消除妄念,不迷恋七声、五色的表象,能够看透事物本质,不留恋五味给味蕾带来的感觉,可以消除贪念,不肆意妄为、放纵自己的欲望,可以明心见性。
我们可以通过“不居难得之货”、“不迷声色之形”、“不恋五味之实”、“不纵七情之欲”,来避免“失聪”、“去明”、“生执”、“生贪”、“生妄”。
那么,这些方法的背后,有没有更为本质的方法?
守中。
天地之间,阴阳相化,气灵相感,动静有常,因清而得浊,静极而生动,过犹不及,自得守中。
守中是上述所有方法的核心本质。
《道德经》说: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意思是:知道事物的本质原理,是可以探索出解决方法的,知道解决方法却不知道本质原理,也就止于这个方法了。
“守中”就是“道”,而“不居难得之货”、“不迷声色之形”、“不恋五味之实”、“不纵七情之欲”,这些就是“术”。
有了“守中”的“道”,我们就不仅限于达到“生聪、生明、去贪、去妄、去执”的方法,还会解决更多遇到的问题。
什么是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也;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净,此谓之中也。
知道事物的本源,但不拘泥于本源,而且能识别和接受其发生改变和变化;守住自身本质和初衷的同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外攻内守;能够在水流混浊时保持自身的清明,你的行为可以是急切的,但你的内心却应是平静的;言行符合自然之道,这就是“守”。
不用远离名利却依然可以实心静意地做事;能不因为要笃静,而过分地远离一切名利;不用舍弃七情,仍然可以明心见性;不用远离五味,也能不再有贪欲;不用远离声色,却同样可以自得清净,这便是“中”。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凭喜好剥离任何一面,因为它们是互相依存,且可以相互转化。那么,我们要做的是能分辨清楚它的两面都是什么,并且能够把握住、守住自身需要的那个方面。
守中的规律在于损益,也就是明白增减之道,明白按自然之道去说话做事,懂得按自然之道去校正自己的行为。
《道德经》说: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世间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在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掌握了“守中”之道,虽然自然之道会变化,但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规律上,却不会有障碍。
天下之道,以其清静而不为人所识,因其清静而自得生化。
清静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容易遗失的,但它却是最为珍贵的。
当我们有了一颗清静之心,能够用最高的视角去俯视生命中的一切,我们会觉醒,我们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自己内心蒙上了灰尘,自己的心性迷失了。
希望大家能好好体会这篇文章,当你尝试着按照文章所述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