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郑和的由来---保卫北平之郑村坝战役
小武摇了摇头,笑道:“对你们来说,幸好明朝的开国名将全都不在了。此时南军的大首领应该是李景隆吧?所以你们有了机会?”
郑和点了点头,道:“不错。那是在建文元年,燕王被迫起兵,夺取了北平周围之地后,势力迅速扩大。而曹国公李景隆奉建文皇帝旨意,汇合诸路南军共50万,于当年10月大举杀向北平,打算趁燕王不在、迅速攻破此城。”
小武奇怪道:“此时燕王不在北平?”
郑和点头道:“南军的实力相当于全国大部分的军队,而我们只有北平一带的兵力,实力远远不如对方。为了迅速扩张兵力,张玉建议燕王,以最快速度巧取口外的大宁地区,将宁王朱权手中的卫戍精锐据为己有。”
“燕王深以为然,于是他和张玉一起率全部骑兵精锐、火速奔往大宁。但是就算一切顺利,也得一个月方得回返。”
“然而李景隆的大军已距离北平不远,正是得知了燕王不在城中之后,方才加速前来包围。当时,城内只有燕王世子朱高炽主事;我们全城总动员,大家拼命死战,好不容易才守住了城池,等待燕王大军归来。”
小武诧异道:“没听说过朱高炽精通兵法呀?南军既然有50万,北平又岂是你们能守得住的?”
郑和微笑道:“北平城没有被迅速攻破,当然主要还是敌方主帅李景隆的原因。他虽下令让各路南军同时攻打北平各门,看似不偏不倚;但其实内心是有个人倾向的,不希望与他关系较远的兵马抢先入城、获得头功。”
“我在参与守城时,发现李景隆总是出现在两个主要城门之外;于是就奏明朱高炽,请将北平所有预备兵力,全部用于增援这两个城门。结果敌军无法攻破这两个城门,后来也听说李景隆让攻击其它各门的敌军半途而撤、免得他们获得头功---我们真的是很幸运!”
小武皱眉道:“李景隆真这么蠢么?”
郑和摇摇头,苦笑道:“他不是蠢,是有私心。但其实谁没有私心?燕王也有,他去大宁的时候带走了所有的骑兵精锐,那是宁愿让南军攻克北平,也不愿让自己的精锐有所损失。”
“反正只要兵马还在,他总是能杀回来的。北平城里的一切,丢了就丢了。实在夺不回北平,燕王就会在口外落草,说不定会变成蒙古人。所以,我们也只是在为自己而拼命,不完全是为了燕王。”
小武恍然大悟道:“还是你了解燕王呀!如果南军破城,不说燕王和张玉将来怎样、反正他们不在城内,而朱高炽和你们这些太监肯定全部没命。”
“其实你们已经变成了弃子,随时会化为南军功劳簿上的几笔而已。”
郑和慨然叹道:“不管怎样,我们自己不能抛弃自己,所以拼死一搏。幸运地撑过一个白天之后,根据对李景隆的猜测,我又想出一计,献给世子。朱高炽采纳了此议,组织了一个敢死队,乘夜色缒出城,直冲李景隆的大营。”
“这是我自己献的计,当然我也在敢死队里面。幸运的是冲杀了一夜之后,居然还能够活着回到北平城。第二天,心神不定的李景隆果然退后下寨,让北平获得了喘息之机。”
“不久,气温剧跌、天降暴雪,真是真主保佑!我们连忙将各处城墙都洒上了水,北平的周遭迅速化为了冰雪长城!有了这些又厚又滑的冰层保护,攻城势必大为困难,大家这才增加了一些信心!”
小武叹道:“你的表现真是非常出色!重要的是有头脑、有信心、有运气!而且武功也没有白练,终于在数十倍的敌军阵中存活了下来!”
郑和柔声道:“当然,我们只是幸运地赢下了第一个回合而已。南军见到满地冰雪,便也不再前来攻城;而是到北平以东20里处的郑村坝摆下阵势,准备同燕王决战。”
“原来他们已经探知,燕王带同了宁王、两军合一,正从口外回返,大军会从东面而来。”
图表6隔长城相望的北平(内)和大宁(外)
【北平(北直隶),大宁(包括朵颜部)】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精神一振,道:“这个郑村坝,听说跟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你才姓郑?”
郑和微微点头道:“得知燕王大军就要回来了,世子同守城的将领们商议,应当派一个使者去通知他们,说清楚北平城目前的状况,以便让燕王心里有数。而这个重任,又落到了我的头上。”
小武摇了摇头,咧嘴大笑道:“这种九死一生的事情,怎么老让你去干呀?城外可是千军万马呐?难道大家都知道你是燕京第一高手?一个人有万夫不当之勇?”
郑和笑着摇头道:“大敌当前,不要计较太多。何况传递信息,本就不是人多就有用的。而我正是合适人选。”
“另外也有其它使者分路出去,引诱敌军注意,减小一下彼此的风险。不过,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活着到达了燕王的军中。从那时候起,我就习惯了当使者,最终当了一辈子使者。”
小武瞳孔放大,惊笑道:“原来是这样,你的独立应变能力最强、武功又高,所以是王牌使者!”
郑和淡然道:“当我到达了北军营寨,燕王立刻召见了我。他和张玉了解了北平守城的状况,知道我们成功击退了南军的全力攻城,燕王大喜,大大夸奖了世子朱高炽。”
“随后,燕王召集了所有骑兵将领,先让我当众将我所探知的、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一带的大致布防介绍了一下,然后一起讨论如何攻破他们。”
小武点头笑道:“能让你参加这样高层次的军事会议,还让你发言,看来燕王对你是青眼有加,开始把你当做心腹看待了。”
郑和昂然道:“燕王雄才大略,最能从艰难复杂的情况中分辨出,谁才是有用之人!”
“作为两军统帅,其实燕王和李景隆两人自小也是彼此熟识,但却有本质的不同。燕王深思熟虑之后,常常敢于大胆冒险,包括挖掘手下的潜力;而李景隆深思熟虑之后,往往畏首畏尾、保守怕输、顾此失彼,不断错失良机。”
小武肃然起敬道:“真是给你说着了,‘将熊熊一窝’呀!他们二人一个喜欢冒险、一个用兵保守,那么郑村坝战场两军正面交锋、情况到底如何?”
郑和缓缓道:“当时我军由张玉负责谋划全局。他细心布置了各路兵马的次序,分别对付南军的各路军马。在那种高层军事会议上,我也不敢多言,只是静静旁听。”
“后来,所有的将领都发过了言,燕王沉吟了半晌,突然看了我一眼,道:三保,你还没说过意见呢。你在守卫北平之时同南军拼过命。快来给大家说说,你觉得怎样才能打败敌军?”
小武诧道:“在这个时候,燕王已经不是在问你情报了,而是在当众问你大军决胜之策?”
郑和露出了少有的凝重,道:“当时我很惊讶,但是被点了名,只得站将起来,谨慎的说出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也顾不上驳张玉的面子,我说:南军的数量太多,而且每一路的战斗力不一样、特点想法也不一样;若我们铺开来同他们一一对打,恐怕很难赢,最多输赢参半。其实我还不敢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这样打、北军最后会输。”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你的意思是,要用掏心战术才能赢?”
郑和深深注视了小武一眼,道:“不错。我说南军的兵马方面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破绽,恐怕无空子可钻,可是硬拼实力又于我方不利,而即便击败了敌军的一两路人马也于大局无补。”
“过,他们唯一的缺陷恐怕就是主帅李景隆,只要让他产生动摇,即可扭转整个战局。所以,我方的用兵应该一直瞄着他、缠着他,不让他有冷静的机会,然后李景隆很可能会做出错误决定。”
小武大笑道:“朱棣最了解李景隆,肯定跟你的看法一样!”
郑和淡淡一笑,道:“我的话已说的尽可能宛转,但是燕王明白我的意思,立即一拍大腿,大声道:此言正合我意!我也是这么想的。要破李景隆,就一定要让他感到害怕!他一害怕就会更保守!你们都该好好听听三保的意见,难怪他在燕京能让李景隆撤军!”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这就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显然你和燕王之间是心意相通的,难怪他以后会重用你!在敢于冒险方面,你们君臣真是天生有的一拼!”
郑和柔声道:“燕王是在鼓励我,同时也暗示张玉等人对我不要有意见。有了他一锤定音之后,作战计划又被重新改了。张玉先置其它各路南军于不顾,安排主力对阵敌军前锋;待取胜后再让最精锐的朵颜三卫直冲南军的中央七营。”
小武眉毛一挑,道:“朵颜三卫?”
郑和一顿,解释道:“朵颜部蒙古人有很多精锐的战士,是大宁辖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在控制住宁王之后,还专门跟朵颜的三个首领谈判,答应将开平卫(元朝的上都)等地永远划给他们栖息,换得他们全力为燕王作战。”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
郑和道:“但是这样布置的话,我方的实力很快就已近乎出尽。若敌人顶过了这一轮攻势,则我方危矣。”
“不过在李景隆看来,现实完全不是这样:南军的强大先锋很快就被击败;把他自己的安全保障得密不透风的中央七营,竟然被一些不断吆喝的蒙古骑兵轻易连续击破!”
“眼见得我军来势汹汹,很快就会大举杀到他的身边来了,李景隆的主力精锐竟根本保护不了他!其它各路军马都还太远,对这场决战完全没用!”
小武默然了一会儿,道:“燕王和你都很好赌,但你们赌赢了。”
郑和点了点头,脸上居然有点害羞,诚恳道:“不错。只是燕王一向都能赌赢。但对于我来说,刚刚有机会出了一点头,却面临关系我一生的关键一赌。好在有燕王支持我,让我也在北军的郑村坝大捷中留下了印记。”
“后来两军大战,一切尽如我们所料想的那样---虽然进程十分惊险,我军打得十分艰苦,但李景隆的中军终于先行动摇。而且我军上下齐心,无论李景隆将指挥中心移往何处,不等其站稳脚跟,立刻都有至少两路军马对其夹击;连续试了几次之后,他终于崩溃败逃。”
“听说中军溃败之后,南军的好几路生力军居然扔掉辎重、不战而逃了!我军的战术获得了成功!北平保卫战终于打赢了!”
小武翘起大拇指,道:“这一仗赢得漂亮!虽然你不是将军或参谋,但是真正的功劳是无需写在功劳簿上的,别人总会因此记得你。”
郑和点了点头,柔声道:“不错。燕王就一直记得此事,后来他说让我改姓为‘郑’---以便让所有人都知道,郑和曾在关系北军命运的郑村坝战役中,出过一个好主意!”
“而且,当这件事传到了北平城精神领袖的耳中之时,从此我遇到了改变我生命的另一个大贵人---我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