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豆瓣评分9.2,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主演,被众多大咖大力推荐的电影,成功的吸引了大批吃瓜群众去影院观看。在没看之前,我以为的剧情是:人到中年,身体发福的爸爸,重拾年轻时的梦想,不顾众人的反对,努力减肥,练习摔跤,一路过三关闯六将,最终在国际比赛上夺得冠军,为国争光。多励志,多狗血,身材多好啊!哈哈~
当然,真正的剧情并非我所认为的。由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年轻时是全国摔跤冠军,为了生活放弃了摔跤,但是他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能为国家获得一枚世界性的金牌,所以他把自己的期望放在了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够代替他完成这个愿望。但是,很不幸,他的妻子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当他要放弃他的梦想时,他发现了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有摔跤手的天分,然后不顾众人的嘲讽和反对,坚持训练女儿,最终女儿们为国家赢得了世界赛的金牌。
虽说这部电影,我是冲着阿米尔·汗去看的,但是触动我的反而是两个女儿的改变。
当两个年幼的女儿被父亲逼着每天五点起床锻炼,穿短裤,甚至剪成短发,她们内心是充满排斥和怨言的。但是当她们看到,感受到印度女性的命运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始积极配合父亲的指导,最终参加摔跤比赛,获得成功。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心态的改变,一开始吉塔和巴比塔是觉得自己“不得不”按照父亲的想法去做,所以效果不佳。后面,自己想明白了,为了获得自由,努力训练,不管再累也毫无怨言,最终实现了父亲的梦想。
说到这,我想起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一些内容:
我们常常说:我不得不做这个。“不得不”,这种不情愿的姿态会吞噬我们对生活和对自己的喜爱。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方法:首先,把你自己觉得属于“不得不做”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把“不得不”改成“选择做”;接着,在这些行为的后面写上你这样做的原因。完成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果有一些动机是你不能够接受的,那么,下次你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还有一个感触深的就是,进入体育学院后的吉塔,离开了父亲、初尝“自由”,慢慢受到了各种“诱惑”,开始膨胀,看不上父亲的指导方法,并且向父亲的权威发出了挑战。
对于这个场景,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呢?小时候,我眼中的爸爸是很了不起的,是超人,什么都会干;渐渐的,我长大了,发现爸爸并不是万能的;后来,我觉得我长大了,我懂得了好多书本以内,还有以外的知识,发现爸爸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我开始反驳;再以后,我觉得爸爸管我太多,还总是说些我认为不正确没道理的话,我开始反抗;再后来,我发现爸爸眼中闪过受伤的情绪,我开始反思,是我错了。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以对父母要多些宽容和理解,哪怕他们有时的观点是错误的。个人认为为人子女,多包容一些都是应该的。和自家人计较,实在是没必要。前提,咱们家的父母不是樊胜美家那样的。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