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我的国企打拼多年的叔叔给我马上毕业正在公司实习的弟弟分享了一篇文章。文章是一名团队领导写给90后的“呕心沥血”的指导文。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我很喜欢这样的鸡汤文,教你要少抱怨,少怀疑,多行动。可是今天,我却多么希望当时的我多听到的是一些些不同的东西。
不要停止问为什么。文中说,不要问太多的为什么。领导自有想法,没时间跟你解释。领导的很多所谓基于现实状况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领导自己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质疑自己,可能对于工作的促进会更有帮助。在这个里面,并不是呼唤一个没有主见的领导,而是有勇气挑战自己,相信自己还可以做的更好的领导。有些战略上的解释可能是基于很多的外部限制条件,小白们搞不明白。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容易解释和容易理解是卓越的体现。至于没有时间解释,我也确实常常觉得无力,无力去将自己的想法和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但是每一次沟通我都觉得自己是受益最多的那个人。沟通的过程是进行自我梳理的过程。
不要提前下班。文中说,如果领导在办公室,就不要到了下班点就走,等领导走了再走。领导还在忙,跟兵打仗的已经散了像个什么话?我却深深的觉得,这是一种多么可笑的逻辑,我曾经是员工的时候,我也会这样做,很多时候一副穷忙族的样子:(但是当我做了领导的时候,其实还蛮讨厌这样的,很多时候授权不足、指令不清或者沟通不到位才是造成工作量不足的原因,而不是偷懒。然后工作量不足的情况下,重点是休息休息也很好啊。休息好的时候,能够有很多机会去见识见识,或者说对抗这个工作量不足的最好办法是激发主动性,这里的主动也是需要双方能够双赢的。
不要只和同事一起吃饭。文中说,尽可能多的参加团队的吃饭,因为吃饭是最好的促进团队沟通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我是认可的,我也特别喜欢把本来严肃认真的话题拿到餐桌上去说。背地里我才知道过去的90后怎么评价我,说我跟谁吃饭,肯定是有事。这样下来,请人吃饭成了势力眼,不跟人吃饭也不是。我再仔细看自己和对方,在这样的吃饭里,好像还是基于一种严格的上下关系中。在这样的关系里面很难发展出平等的关系,也就很难有职责、权利的对等出现,也就更难谈什么共创了。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真的让大家的关系融洽,事情好推,积极性高呢?如果仅仅从上级的视角去限定答案,几乎就更不会去问为什么了吧?
这是一篇从领导层视角出发的文章,如果是从90后出发,会怎么样呢?绝大多数我认识的年轻人是很想做出成绩来的。他们和当年的我一样,不像现在这么介意投入,不管是时间还是情感。他们渴望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被倾听以及被发掘。为了能够被倾听和被发掘,彼此都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的机会,知道的不仅仅是听从命令更多的是如何合作,认同的不仅仅是眼前对于事情的目标,更多的是对于发展的目标。
如果说学校已经成为大家不想去的地方,职场呢?职场能否做出更多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