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也曾这样说:“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
好老师第一重要的是人格魅力,第二是专业技能,而这两个要素最后需要落实为“交往”。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显示为爱与赏识,专业技能主要显示为“会上课”,那么,交往则显示为生活智慧和生活艺术,尤其是批判性思想。
今天的班主任答辩中遇到的答辩性题目大多属于生活智慧和生活艺术的问题。而这些生活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批判性思考和思想。
从教育促使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教育应该充满诗意和灵性,让人感受到的是快乐和美好。《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印度电影。
让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描述的那样:二月,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些积雪的果园里,对孩子们说:“仔细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快要来临的最初标志吗?……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是的,教育应该充满诗意和灵性,让人感受到的是快乐和美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活的,我们的教育才是面向生命的教育。
《死亡诗社》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在教师基廷的影响下,一群中学生如何反抗压抑、束缚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故事。电影的结局是基廷老师被学校辞退,所有的学生都站在课桌上用基廷老师教给他们的方式向基廷老师告别。
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站起来,让站起来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解放尚且还在跪着的学生,不再牺牲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不再压抑他们的个性。让学生站起来,让站起来的学生在审视世界的同时也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和特长,抓住今天,从今天做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法国一个少年管制学校——“池塘之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马修先生,他因为失业而到这所学校任教,在学校任教的那段时间,他用音乐唤醒了一批被大人遗弃的孩子,让他们发现了童年的乐趣和人生价值。
马修老师来了,带着他的音乐来了,带着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来了,带着对孩子真切的关爱、对生命最原始的尊重来了。在物质上,马修一无所有,但在精神上,他又是最富有者,他平凡的外表下是一颗仁慈、关爱和宽容的心。
在歌声中,孩子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爱;有了理想,有了追求,有了希望。在音乐声中,孩子们跳着,笑着,成长着,从他们专注的神情和愉快的表情中,我们看到冷漠一点点融化,希望一点点聚集,马修老师把一群被遗弃的孩子变成了天使。
教育,不是管制,而是教化。
《阿甘正传》是一部美国电影,电影的主人公叫阿甘。阿甘是一个先天弱智、智商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孩子。
我固执地相信,人生就是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只要有一个长项,就足以让人生精彩。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长远到十年之后、二十年后,我们想想,他们真的需要现在的成绩吗?在学历面前,他们的某项能力或者某个特长是否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是一点点在进步的,我们的社会已经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历+能力”型社会,我相信,我们的社会最终将走到“能力”型社会。到那时,不管你的学历和起点怎样,只要你有能力,就会有一方展示能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