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的试炼之路
作者在那次失败后几近破产,但他依然慢慢培养新的客户,赚到收入,并组建了新的团队。作者将他慢慢组建公司的过程看作是想要争取得到玩投资游戏所需要的东西,也正如之前他对于金钱的看法,这些都是在个人追求中的副产品。
昨天因为一天的 TA 没有能够接着整理读书小记,恰好昨天杉杉做了关于她参加的那个项目的分享,虽然录音我还没有完全听,但是就之前所了解到的一些事情,我在想我在再前一天中的小记是不是有些太过于现实或者说,有些不太妥当。我承认这也和我在写小记的过程中在听统一老师的纯关于赚钱建议的直播有关,一时会想到如果当我们为现实所迫而不得不把金钱作为一项直接追求时,再去以太过“理想化”的方式去做事业或许会太过于艰难。但确实有那么一些为了追求更大的愿景而最终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他们的愿景往往对于社会有着更好的影响,我尊重并敬佩他们,但或许这和作者所说的他的“投资游戏”的追求也有着一些区别。
大概是因为我自己本质上并不是非常奉行“利他”主义的人,就以写公众号这件事而言,我在写作的时候不会去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非常抱歉),而是尽可能以快速地方式写下我当时的感受,用公众号和简书做分享也是为了倒逼我自己进行输出,本质上并没有期待这些公开分享的东西会帮助到除了我之外的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也不会去上写作课和太精雕排版,因为这对于我而言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但实际上,即便我不是以“利他”的想法做这些事,我也有收到几位小伙伴告诉我他们被我记录的动作乃至内容有激励到,这或许是我在做自我慢慢进步的过程中也能够一定程度地辐射到他人的体现。那这样的方式可能更贴合于作者所说,他想要做“投资游戏”,于是他组建公司,他赚到收入,他去研究计算机,他获得了人际交往关系和技巧,然后辐射到更多人因他而改变。
· 我相信(至今依然相信)理论上,假设有这么一台计算机,能存储世界上所有的事实,同时拥有完美的程序,能以数学方式表达世界所有不同部分之间的所有关系,我们就能完美地预见未来。
当时我在微信读书中说,我感到很惊异的地方是,这段话出现在 1981 年,而作者在那是就意识到大数据和模型算法之间的关联,而关于 ML 相关的领域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末期才突然火爆。当然我并不是说我赞同这句话,而是,第一,我想到我在图书馆借到的一本(没怎么读)的 hackers 的书,里面写了 50 - 80 年代美国的黑客们的故事,而这段路其实我国可能在 80 - 90 年代才开始走。大一上 C 和 C++ 的时候,我记得老师说他当年在学校用机器打孔的方式学习机器语言,那真的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所以现在很多后续直追的科技发展已经已经是非常非常让人敬佩的。其次,我不完全赞同作者的陈述,至少有一点在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人的情绪——是几乎无法被数学量化的。我不太清楚心理学的发展,但无疑很多决策都无法离开人,而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难以预测的未来。
当然,做一些市场事实预测可能还是可以的。
· 每做一笔交易,我都会把自己用来作决策的标准写下来,然后每当我结束一笔交易,我都会回顾一下这些标准的效果怎么样。
· 加入把我的这些公式运用到历史交易中,效果会怎么样。
· 观察我的决策在过去的表现如何,进而根据具体结果合理地改进这些决策规则。
· 最终用计算机构建系统,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当然,同时也会进行自己分析,将两者进行对比,并分析会和不同。
· 与合作伙伴的争论是基于不同的决策标准的,而不是基于结果的。
· 最后这一点有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模型会捕捉到异常数据,而这些数据其实代表了市场的变动,从而我们可以因此尽快捕捉到它们,尽快做出调整。
这一套构建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现实得到一种算法,用历史数据去 train (训练)这个模型,并用 cv 的方法去不断调整参数,达到最优的一种策略,之后在不断地应用中再进行调整和改善。
倒也没有太多感想,但若是当年作者就有了这样一套构建方法,可以说他真的是非常有做 ML research 的天分了(笑)。
这一章太长了,时间有限,可能要真的分成好多部分来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