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一样饿了就会吃,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本能,但到了今天,我们的文明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反本能的现象:孩子不爱吃饭、挑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独生子女中蔚然成风。
现在肯定有很多家的父母为“骗孩子吃饭”做过各种努力,在一起人就交流心得,如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知不觉就吃了一口饭;如何提高自己的厨艺,做孩子喜欢吃的饭菜;如何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不爱吃饭的孩子另外增加营养,等等。
但这些从一开始我们做父母的就错了,因为它建立在一个孩子挑食的基础上,只要孩子挑食,有些营养就难以跟进,孩子的生活习惯、情绪、自我意识等,都会受到一连串不好的影响。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不挑食呢?我们可以借鉴“潜能教育之父”老威特的教子之道。
老威特认为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责任完全在于父母。孩子挑食、厌食、贪吃等多种毛病都只是在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下任性自私的表现。然而不少父母在生活中不但没有丝毫悔悟,仍一味地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饮食要求,或者是诱骗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事实上,只要改变了孩子对食物的观念,就能改变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
父母首先需要使孩子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据说,有个小学组织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参加农民劳动,感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从此学校食堂浪费的现象明显好转了。
孩子们从来不知道食物的来源,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也就不会珍惜了。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种一些瓜果蔬菜,看着它开花、结果、慢慢长大,这种等待的经历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不能随便浪费。每一个青椒需要一个夏天的成长,每一粒绿豆都可能成为一株豆苗,它们其实都有故事,这些是孩子不知道的。只有在孩子尊重食物以后,再适当告诉他有关的营养知识他才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厌食,首先确定他是否生病了。如果并非如此,而只是孩子的饮食习惯问题,父母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孩子平时零食吃得太多,扰乱了正常的进食规律,导致他在正餐时间里拒绝进食。杜绝孩子吃零食和适当采用饥饿疗法,都能很快纠正孩子不爱吃饭的习惯。
有一种孩子与挑食、厌食相反,不知饥饱,贪吃成性。孩子养成贪吃的习惯多数是家长促成的。老威特和妻子都非常注意这一点,规定有固定吃点心的时间。为了让儿子懂得身体健康及饮食合理的重要性,凡有朋友的孩子生病,他都会带儿子去探望,让儿子更为直接地体会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这对儿子是一种很实际的教育。
老威特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带着儿子散步,遇见了一个朋友的儿子。
“你家里人都好吗?”我首先问候道。
“谢谢,都好。”他说。
“但是,你弟弟病了吧?”
“是的,您是怎么知道的呢?”他惊讶地说。
我并不是胡乱猜测的,因为我知道那孩子特别贪吃,圣诞节“因为圣诞节刚过。”过后准会闹病的。
果然不出所料,于是我带着儿子去探望。到那儿一看,那孩子不喊肚痛,不喊头痛,只是叫个不停。
病从口入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孩子口不择食,就很容易生病。父母一定要管好孩子吃东西,尤其是不要让亲友们太宠孩子,背着自己给孩子很多好吃的零食,这样只会坏了孩子的胃口。
孩子挑食,就像洪水泛滥一样,重点在疏导,而不是怎样去堵塞。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对饮食的态度,除了加强孩子尊重粮食的意识和进食的控制之外,父母也需要“宠辱不惊”。不管孩子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都不要大惊小怪,表现得很高兴或者很失望。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吃东西是为了讨欢心,或者是为了发脾气,这就背离了饮食的本意了。
“当你发现孩子对某一种菜完全不动筷子的时候,先不要惊慌。把这种菜改良一下继续放在餐桌上。假装没有注意到她不吃这个菜,然后自己带头去吃,孩子也会跟着尝试。如果大人说“你不吃洋葱吗”,孩子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真的不吃了。
另外,大人在吃饭的时候也要做好表率,不要表现得自己很挑食或者太讲究,这样孩子也就不会跟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