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民国广播与上海新式家庭生活>,讲述民国年间对收音机的用法与追求。也想起了我小时候到青年时期的收音机的情结:
20世纪20 年代,由外商最先引入上海的广播,为城市经验世界与日常生活带来了以声音为尺度的技术变革。到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百姓在家中收听广播已成为稀松平常之事。甚至有人认为,借助广播,可以重新塑造家庭生活。收音机被定位为从一个中心区域进入到每个家庭中。新媒介技术对于家的侵入和改变,通过广播、电影和电视娱乐回到住宅,现代住宅得到了其在老化的民用产业消亡之后所丧失的娱乐功能。但当时收音机太贵,有人登出怎么样装配矿石收音机,众人纷纷效仿。当时一般而言一款高档
六灯真空管收音机售价为洋125 元,加喇叭、天线、电池全套为285元,按现在的购买力,差不多有5,6万元人民币,是十分的昂贵。除了自己听收音机以外,不仅如此,收音机还成了待客的仪式和礼节。也是极大地改变生活的模式。
我10岁之前,家里没有电视机,那一台大的电子管收音机是我很喜欢的东西,小喇叭,少年儿童广播,中午12点半小说连续广播,说书以及70年代时兴的相声,都是我最爱听的。生活简单却很有盼头。买了电视以后,虽然收音机不怎么听了,但一到大学,又开始捡了起来。大学时期,一是没有电视可看,还有好的收音机可以听到很多国外的信息(如BBC,什么什么之音等)。当时,一个全波段的小收音机也是一个时髦的标配。一直到我参加工作,一个人住的时候,那个全波段收音机一致陪我度过了很多晚上的时光。
互联网出来后,电台,收音机走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也有很多电台性的网站,如喜马拉雅,做的很好,但节目太多,也需太容易的得到,就索然无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