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个周六上午,小区对面的马路上设立了早市。
一到周六,摆摊的商贩和逛早市的人流,早早就把进出的两条路堵的水泄不通。
一开始总不记得这回事,冒然出门后,发现被困,为时已晚。窝在车里不由得发顿牢骚。
早市这种形式不是销声匿迹了吗?怎么又卷土重来了?而且看情况不只是卷土重来,发展势头颇为迅速。
从两年前只占一条街,到现在顺着马路扩散成了“上”字形。我有时远远地看过去乱嘈嘈、闹哄哄的一片。
除了想躲,就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2
三十多年前也睡眼惺忪的和妈妈逛过两三趟早市。那时候的人们称呼“早市”特亲切,一定要在“早市”后面加个儿化音。
看路上遇到的那个邻居,脚底下生着风,脸上带着笑,照面打个招呼,顺嘴吐出“去早市儿逛逛”,便各自扎进人流中去了。
对呀!问都不用多问,肯定是去早市儿的,要不然,还能去哪儿?
那时的早市还设在没有硬化的土路上,一脚下去浮土飞扬。那时的人们就都自下而上的笼罩在一片土黄里,但都不妨碍摆摊人的热情,也不妨碍逛早市儿人的热情。
那时人人都像大地上的一棵植物,兀自在土里摇曳着。
3
几十年过去了,马路硬化了,街道整洁宽阔了,连路两旁的树都被锯齐了头移栽过来。很多东西都变精致了,不土了。
目之所及网络上、街面上精品店,旗舰店数不胜数。
家家看着都很精致,于是我便常常上些精致的当。
人都被驱赶着上了轨道。快点,再快点,成了替代人们很多感受的声音。
马路上的人急匆匆的,即使认识也装作没看见一样,一低头过去了。
早市这种看起来古老的形式,在生活里成了记忆里磕掉瓷的搪瓷盆一样,被打包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近两年再出现,应是为了疫情之后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
4
为了控制我身上脂肪的上涨速度,过完年后决定每天杯打果蔬汁喝。
去了小区门口的精品水果店,装了三个苹果。
龅牙老板娘往电子秤上一放,嘴里报出:“十五二斤,正好二斤。”
啊!“三个苹果就十五,一个苹果五块钱。你这是平安夜的苹果呀!”
“这是新品种比别的好!绝对好吃!不好吃,你给我退回来!”
苹果还是苹果,回家,我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除了贵。
转眼,来到周六。我准备去早市逛逛。
5
看看哪条街人少些,就逛哪条街吧。
出了小区,穿过马路,来到了早市的其中一条街。
沿途的摊点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有在小货车上直接售卖的,有搭棚售卖的,还有直接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把小玩意往上一摆就开摊的。
食品、日用品、水果、蔬菜等等,玲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哈!我居然看到一个黄底红边黑字仿古样式的旗子。旗子上写着两行字“晋祠馏米、桂花元宵”。
再看旗子下站着的人,才真真的有趣。 大约60多岁,眼睛上架着一副小圆墨镜,头上带着黑色仿古瓜皮帽,脖子搭着的红围巾特别亮眼,单手举着一盒馏米,兴高采烈的讲着用料和做法。
他的形象包装很招人,周围站了一圈人。 我靠近时听他说:“山西晋祠的水,晋祠的米……”早晨的阳光打在他脸上和身上,感觉他和他的米还有这片土地融在了一起。
馏米十块一盒,我买了一盒。每盒还赠送一个小叉子。我拿小叉子挑了一小块放在嘴里,软糯香甜,回味无穷。
摆摊的人已经如此讲究了吗?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6
继续向前走,迎面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肩上背着一个布兜子,左手提着一塑料袋苹果,右手提着满满一塑料袋红薯。
我赶紧上前问:“苹果哪里买的?” 他扭过身子朝着前方抬了抬下巴回:“就在前面,不远了。”
“噢,谢谢!”他这真称得上是满载而归呀!
继续向东朝前走,又碰到一个提着一袋子苹果的男人。
“苹果摊还远吗?”我问。
“路的左面,再走十来米就到了。”他转过身子,抬起手给我指了指。
“噢,谢谢!”我微笑着对他说。
再走不远,果真看到一辆小货车上,堆着一车的苹果。
那个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男人,坐在他的小板凳上,既不叫卖,也不招揽顾客,脚边放着两大袋苹果。
“这怎么卖?”我问
“十五一袋”
“有多少斤呀?”
“十斤”
问一句,答一句再没别的多余话了。
我拎起一袋看看故意问:“里面有没有烂的呀?”
因为以前遇到过有的摊主把烂的一面朝里放,你隔着袋子一点都看不出来,拿回家一打开,才会发现,但悔之晚矣。
“没坏的,你不放心可以自己挑。”
那还是自己挑的放心些,我自己扯了一个苹果堆上的空塑料袋。
“挨着拿,都不坏的。”他提醒我。
“够十斤,也是十五。”
“那我就来十五的。”
我专拿红通通的,大个的。他也帮着选几个放袋子里。
这时人逐渐多了起来,都拿着袋子自己选。
看着差不多装满了,我提到旁边称上 “不到十斤,差三个。”
“啊!还不到!”我又从车上拿了三个放进袋子里。
“够十斤,高了。”
“就按十斤算,就按十斤算!”我有些霸道的说。
他没吭声。
我准备扫码时,正在挑苹果的人不小心,把一个苹果碰到了地上。
那个小苹果在地上滴溜溜转了几圈,停在我的脚边。
我弯腰顺手把它捡起来,递给老板。
“给你添上。”他顺手便把那个苹果放入我的袋子。
他的举动一下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小。不过他没注意到我的诧异。
在他看来好像事情和人本应如此。
直接把袋子递给我,随即招呼别的客人去了。 我心里有些不好意思,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他付了十五元。
在走出那条街,我回身望。
明晃晃的太阳照着川流不息的一群人,感觉他们都是在海里跃动的”鱼儿”,游动着,喧闹着……
6
那袋苹果,我一天两个,吃了两个礼拜,还没吃完。
现在我已经是他的老主顾了。每个周六他也不换地,总在老地方。
守着他的苹果摊,依旧是不叫卖,不招揽。
我每次提着苹果回来的路上,也会遇到不认识的人问我苹果从哪里买的。
我会停下脚步,转身指给对方看。
7
春天早市上出现了有几个花摊,那些花盆盆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我满怀欣喜的买了三盆带回家,但因不会照料有一盆栀子花被我养死了。
怎么就死了呢?我对着凋落的花叹息不已。
不过现在每个周六的固定节目,去早市儿逛一会,一进入人流,我感觉像鱼儿入了大海,可以感受到呼吸,可以感受到欢快。同时也能感受一群鲜活跃动的“鱼儿”,以及一派活色生香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