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被人使唤、被人当做苦力、同时自己还不敢拒绝,因为怕被别人讨厌,被别人不接受。可是每当我们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了以后,我们又会嘲笑自己软弱,我们本想这么做会得到别人的好感,可是总是事与愿违,在他们眼里,我们好像真的就应该为他们服务一样。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太自信,内心害怕被人拒绝的原因,这本书将从心理学上面来解释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让我们不再为这些事情苦恼;
二、经典语句
1. 明确你待人的底线,不轻易退缩
-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 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这样才能避免纵容他人,也能保护自己。
- 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喘息的空间就越少;日子也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幸福就会离你越远
2. 伪善良
- 缺乏常识的所谓“善良”——好心的邻居老太太为生病的人推荐各种未加验证的“偏方”,心怀慈悲的人把陆龟带到公园的池塘去放生
- 不同情受害方却只同情弱者的所谓“善良”
- 为了自己心里好过而做不善的事情,才叫自私
3. 要有自己的态度
- 如果你习惯了吃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委屈自己,习惯了不拒绝所有人,你便会忘记其实你可以有态度,可以有观点,可以有能力,可以过你想要的生活
- 拒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有意地伤害,相反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 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你可以伸一把手;超出你能力范围的,要果断拒绝。这是一种对风险边界和责任边界的确认,没有人应该为了成全别人的欲望而委曲求全
- 当我们决定顺从别人时,实质上存在一种心理暗示:我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 一个长期受欺负的人,只要有那么一次奋起还击,以后敢轻易欺负他的人自然会少一些。
- 我也是为了全家人好。言下之意,既然我是出于好意,你们就该原谅我。
- 真正的善是在充分了解和审视了事实之后做出的能带来最好结果的选择
-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4. 没有意义的付出
- 如果你付出的这些却给别人施加了无限的精神暴力,你以为这付出还有意义吗?”
- 自我的强烈付出感和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的失落感,导致她十分纠结;
- 婆婆和自己之间的矛盾只是生活时代不同造成的习惯不同;
- 一个自小缺少爱的人,最容易“善良”,也最容易上当。因为只要人家对他有一点点儿好,他就心甘情愿地以命相许,她其实没有正确给予爱和善良的能力
5. 付出要适可而止
- 我们总善于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爱我们的人
- 任何单方面的傻乎乎的付出和心不甘情不愿的牺牲都是病态的
- 作为另一方的“享受者”,承受的心理重压并不比“付出者”少,因为作为这个家庭改善经济处境和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
- 踢猫效应:如果我们的伤害力比伤害我们的对象强或差不了多少,我们就会直接反击。如果我们的伤害力与伤害我们的对象相差太多,我们无力迎战,这种自卫本能就只能发泄在弱者身上
- 她从早到晚挑剔家里每一个人。虽然她是家中最辛苦的一个,却也是引发家里所有冲突的那一个
-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最难: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另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
- 自己想做的事,只能自己做,不可以丝毫假手于人。
- 我们要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要么喜欢自己选择
6. 你没那么坚强,但只能独自坚强
- 伤害你的人从来没想过帮助你成长,
- 我们不喜欢那些挑衅我们、令我们不快的弱者,会采用省事省心的处理方式,不用讲什么道理;面对我们根本无力对抗的强者,我们努力化解危机,一切以满足对方的需求为原则,也不用讲道理,这样省心。
- 一个长期遭遇家暴的人,如果不敢正当防卫,就会一辈子深陷暴力伤害的困境里
- 一个矮小的人想炫耀自己的体格,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一个粗鲁的妇人要勉强扮出娇羞模样,“东施效颦”,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7. 可以替别人着想,但要为自己而活
- 年轻时候的迷惘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我们走出了父母的庇护,不再用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来看待问题,不再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为生活的意义,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有了想弄清自己和世界的愿望。
- 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
- 不看内容——因为那是别人的项目,隐蔽心理是把不想关心别人当成对别人的项目没兴趣
- 全盘否定——不想为别人的项目费心做判断,其隐蔽心理主要是不想去肯定别人的价值,所以全盘否定
- 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成熟的善良
三、总结
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底线,明确自己可以拒绝的空间,当底线被触碰的时候要大胆的拒绝,当我们感到不快的时候,我们也要大胆的说出来,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与人交往中,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低,因为那样会显得廉价,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爱我们自己,任何想要伤害我们的人或者事,我们都要进行防御,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