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环境中,特别是3-6岁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是通过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的认知。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行为和表达,都是情景。孩子跟着意识中的情景,来模仿和互动。家长每天会接触很多事情,而在小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全部。小孩子在家的时候,是没有目标感的。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规矩。不仅是为了安全,更是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刚开始走路的时候,孩子不能稳定,父母就给予帮助。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能准确,父母给予纠正。这些都是在树规矩,只是有的在具体行为中,示范出来的。而有的家长,习惯口头表达出来。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父母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家庭素质教育。就会去问老师,亲朋好友,同班同学;问他们在做什么,问将来的学习会做什么。这是把教育当成了量化的业绩来做,学习是为了提升综合能力,表现出来了成绩。并不是说,完成了多少作业和成绩,就代表真的完成了家庭教育。这是两回事,日常的课程练习,是狭义的。是为了能够广泛地应用在工作和生活,应用在实践中,从而让孩子感到过程的美好。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是一门个性化的功课。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只是家长没有找到门路,只是通过自身的行为习惯,在影响和改变孩子。就像一个房子,格局已经定了,想装更多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希望能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分享精神和沟通意识。家长有时候,会到外面找各种兴趣,特长,辅导培训班。就是为了博学而笃志,能够使得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树立发展的目标,合理地安排计划。
启蒙教育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能主动发现。过多地培训和辅导,会让孩子失去思考和发现地机会。条件和环境,就是孩子行为和表达的思维,可以让孩子试着去创造。亲子沟通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很多家长想着多努力,为了孩子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物质是必然的,但更多是精神上的充实。人们都希望,孩子有快乐,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去接受,而是通过培养孩子表达和表现能力,结合自身的认知,激发孩子继续学习的兴趣。
有家长反馈说,孩子总是顶嘴,说什么也不听。这是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这种行为的条件和环境。从而让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思维中马上就有了这样的条件和环境。表现出来的,只是条件和环境的结果。家长希望改变孩子的看法,其实就是要改变条件和环境。那条件和环境是什么呢?就是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反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意识中,就会觉得是顺理成章了。其实,在沟通中,才能更多发现其中的不足。怎么沟通呢,沟通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父亲要严厉一点,让孩子有畏惧之心。这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怕,母亲什么都纵容,将来走出家门,没有不吃亏的。所以,有时候,虽然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是为了更快适应环境,从而形成合理的思维习惯。学习也是一件事,能够在事上练,还怕学不会吗?怕的是,只会学习,而不懂事理,就没办法为大家服务,为社会奉献了。如果孩子要什么,家长都给予满足。当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就大吵大闹。在家庭中失去节制,在学校和社会上,怎么能一帆风顺呢?
家庭环境中,父亲和母亲呢,总有一方是严厉,另一方是宽容地。就像水一样,一高一低,就有了前进地方向了。如果双方都严厉,那孩子就没办法吐露心声,走出家门之后,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愿意给家长沟通。家长说,孩子内向,胆怯,不自信等。当大人的,的确要好好反省一下了,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