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01
作者胡安焉在写最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是埋怨生活,而是陈述经历,他自己也说:因为这篇文章只是原本、如实地讲述我过往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不必动脑筋虚构。
初出茅庐的人们都会对自己即将踏入的成人世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探索心理。
他除了在北京送快递之外,第一份工作是酒店服务生,也在便利店打过工;在上海自行车行谋生,后来在服装店做营业员、加油站营业员、送快餐、雪糕批发部送货……还在物流公司做过理货员,类似于工厂流水线。
经历的多了,作者一度比刚毕业的时候更怯于跟人打交道。
有一段描写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在我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里,这个世界的运转依靠的是公平合理、巨细靡遗的规则,而不是人情人与人之间不需要建立任何交情,只要共同遵守规则,就可以高效地处理各种事情,每个人也可以过得舒适自如……”
然而现实本身就已经在无形之中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现实”仿佛冷哼道:谁说的,这不过是你自以为是罢了。
02
对他的这种感受,我深有同感,我猜测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潜移默化带给我们的,但是走到社会之后,却发现很多在学生时代的思维逻辑并不适用于成人世界……
晚熟或者太过单纯的人,光要去适应这个社会就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如果所谓的成长是遵循成人世界的规则,某种程度上人就是在被社会教育——欺骗——驯服。
打工就是会让人怀疑人生,但是初出社会容易对一切产生新鲜感,经过时间的跨度,一年年下来,林林总总、桩桩件件,直叫人怀疑人生。
其实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从学生转变成人,要经历涉世未深、完全察觉不到人情世故的初级阶段。
庆幸的是,总有一些人在义无反顾地做自己,即便有一日遵循成人世界所有的规则制度,但是依然保持自己的纯真。
今时今日,我说这句话并不是说这个事情很容易!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甚至不是说做到这个事情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就真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会让我觉得没有那么孤独。
03
直到第十一份工,他终于开始“觉醒”,在这之前底层谋生遭遇过不公,也尝尽了冷暖辛酸,他尝试跟不谋而合的同学一起合伙创业,在商场租店面开服装店,即“给自己打工”。
他经历过接近成功的阶段,最终还是跟人合伙做生意以失败告终。
到了北京,从事快递行业。
在北京做过两家快递公司,一家是知名快递公司,另外一家后面也被前者收购了,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建议大家都去看看。
他每一份工作的时间其实都不算太长,很多选择确实跟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在这一点在文中,他也表达出来了,我看到第一章的时候,或者说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推荐语“怀有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就想到了性格确实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而且整本书读下来,我能够感同身受的地方太多了,可能我跟作者处境不太一样,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心心路历程却是相似的。
前两天网络热点事件,李佳琦直播言论翻车——李佳琦当天在直播中宣传某个品牌的眉笔,有消费者吐槽称一支79太贵了。
李佳琦看到这一条后,毫不客气回怼:“国产品牌这个价格很良心了,一直都没涨价。”
之后他似乎还不解气,又追加了一句:“不如找找自己的原因,工资涨了没有,认真工作了吗?”
这句无关痛痒的话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拍打在每一个辛勤工作的打工人的脸上。
让无数打工人破防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在职场上努力是最基本的素养,然而这并非能带给每个人同等的报酬,也就是说并不说是一个人不够努力才没有得到升职加薪,把没有升职加薪简单粗暴归咎于一个人是否努力实在是太武断了。
况且作为赚着打工人钱的李佳琦,他也是从普通人过来的,他难道完全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嘛,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充斥着傲慢。
这个社会遍布着丛林法则,只是有些比较隐蔽,经历过底层的人,越是能够看到丛林法则。
他已经失去初心,也必然会失去一部分消费者的追随和信任。
言归正传,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略得当,尤其是在北京从事快递行业事无巨细写了工作细节以及自己的感受,他是天生的写作者,字里行间能够深切感受到他的善良,他拥有珍贵的品格,也有每一个普通人的情绪起伏,这些让我一再感叹:写作是救赎。
作者了不起的地方体现在他将这些打工经历写成了书,将所有的情绪转换成文字之后,反而升华了,他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
同时,他被更多的人读到,而若是一个普通人送快递可能很多辛酸和感受都会淹没在时间里,写作者真的是世间的观察者。
《我在北京送快递》摘录如下:
“假如我每天下班比别人晚、挣钱比别人少,我就会烦躁和不满,然后变得不太在乎这份工作了。就像深海里的鱼都是瞎子、沙漠里的动物都很耐渴一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
“这个世界令人宽慰地还存在着一些超越诸如优劣利弊、得失盈亏等向来被我们笃信的功利法则的价值信条;有些人因为各自莫名其妙的原因遵从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原则处世为人,并且也能获得一个安稳的立足之地,这让人愿意相信世界确实有可能变得更好。”
“我在那段时期及以后读了一些我从前没读过而且原本可能永远不会读的书,接触到一些改变了我的观念和主张。这段经历使我得以重新审视——实际上我之前只是随波逐流而已——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当然,这种变化并非在一瞬间发生,不是在当时就完成了,而是像播下了种子,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缓慢但坚韧地扎根、发芽,直到今天,仍然在我身上持续地发生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