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预判推进到预案
1、因为贯彻GTD和投机交易的经历,更习惯提前做预案准备,这与预判有很大不同;
2、预判指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和判定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思考;
3、而预案是在多结局预判的基础上,加入应对策略。即如果发生A事件,则执行A方案。如果发生B事件,则执行B方案;
4、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预案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触发动作和行动方案;
5、下一步行动:
(1)在眼睛看见前,让脑子先看见。不要只停留在预判的层面,应做多结局预判;
(2)只要有预判基础,一定要深入推进到预案层面,就像每日总结一样,得出下一步行动,利用前因完成闭环;
(3)在关键事件前,做好预案还要对此进行预演,通过“想像练习”熟练各环节的执行;
【二】再迭代复盘的理解
1、在与很多人的相处中,观察发现到大家的复盘效果有很大差别,甚至还有人随心所欲,几乎不进行复盘;
2、也发现自己的复盘漏洞,反思的提炼仍能再推进一步,这点差点决定了最终的质量;
3、用5H深挖复盘,越能接近真正的问题,则处理起来越见效。至于能深入到哪一层,与努力多少并无关系;
4、下一步行动:
(1)复盘动作三步走,观察(反复回顾需要复盘的事件)、反思(要改变以结果为导向,尽量多的找到影响因素)、执行;
(2)回顾的过程一定要代入到当时的情景、环境,自己之前有忽略这部分因素;
(3)针对第二步与第三步,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要指望一次性把握到关键环节,可以用“迭代环”的方式尝试;
(4)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情绪和主观影响,因为这些会影响自己的“临场决策”,具有“测不准”属性;
【三】收入鱼骨图工具
1、诟病自己的反思和复盘,虽然持续在做,但一直不太满意转换率;
2、针对复盘总结进行了一次复盘,发现自己在分析过程,为了效果做到彻底,会罗列过多原因,导致归因累赘没有重点;
3、学习了鱼骨图因果分析,封装自己的整个复盘过程,借鉴思路可以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着手反思;
4、人是参与执行的人员,机是行为过程的机制、设备,料是整个环节的资源和原料,法指的是所使用的方法、思维方式,环就是事件过程所处的环境;
5、下一步行动:
(1)要确立鱼骨图五大要素,人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关键,其他四要素作为辅助面;
(2)不要指望一次性查找到原因,通过鱼骨图完成初步定性后,还要二次查找、三次查找,直到确定并验证出关键原因;
(3)在分析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区分事实和评价,使用主谓宾语句结构,不要用程度副词(往往有评价指向);
【四】见缝插针的时间应用
1、尝试过几种利用碎片时间的方式,结果都相差不大。其实只是同一种分配,不同的顺序或侧重罢了;
2、但当不再局限规则化,只从碎片时间长短和环境出发,收效却意外的不错;
3、通过四象限优先级,把主要与次要任务填进碎片时间,忽略了当时自身的“碎片时间状态”;
4、不考虑匹配性,因为碎片时间的效率和执行力不稳定,强制安排重要事项得不偿失,不如用来处理碎片任务;
5、下一步行动:
(1)要遵从0.1大于0原则,对碎片时间的主动利用,肯定比被动度过更有意义;
(2)不仅要评估碎片时间的长短,同时还应评估处在碎片时间的环境(包括自身状态、执行情况),以此匹配任务安排;
(3)较小的碎片时间,不要安排主要或次要任务,对应碎片化任务更轻松和有效;
(4)平时需要储备碎片任务待办清单,第三四象限再符合条件;
(5)碎片任务可以包括知识词条清单、待阅读清单。不到十分钟时间,了解一个小知识点,或读一篇感兴趣的小文章刚刚好;
【五】口口相授的误差
1、经历很多学习与技能练习,发现最终理解的,还是最初的知识。整个过程并不是知识新增,而是认知深入与对知识技能的信任程度;
2、在最初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边界界定,后面主要是再理解和处理偏差;
3、也特别发现语言有很大的误差,这在口口相授一问一答中很容易忽略,这属于不同人理解的误差、定义的偏差,还有思维和抓重点的习惯不同;
4、下一步行动:
(1)要理解口口相授的过程,是把大脑知识点先翻译成语言,通过语言传递,再翻译成另一个大脑知识点的过程,这其中一定会有误差;
(2)解决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反复学习和练习,在此过程验证和再理解,随着自己的相信程度,偏差会越来越小;
(3)学习的前期,不需要使用创造力,应该先平稳通过模仿、领悟、应用的阶段,最后再尝试开发与创新;
(4)如果思维习惯不同,形容方式也会不同,所以不要妄图通过连续发问的方式画像,误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误差,因为“翻译”过程一直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