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接到了新一个项目——劳动关系协调员考证班,但前期一直在忙单位的事,还有其他项目,没有更多时间投入,以为找到合作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结果,我错了。
期待合作的老师,因他个人项目做出品牌来了,许多机构争着排他的课,他抽不出时间参与我项目的备课工作。
新项目团队老师,只有一个合作过,其他人刚刚开始磨合,比如,多数老师没按开始承诺的时间,提交各模块的备课任务;讲课中各自按各自的思路,没有形成合力,个别老师和学员另行建群安排学习,而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我和学校而一无所知。
加上国家教材和省中心指南的内容经常打架,不一致,教学也无所适从。
9月底,我紧张起来,赶紧去找熟人打探消息,想找写考过的题库看看。无功而返,但收获了一些原则性方向性的事,按省中心考试指南的要求来。
外部资源都没了,反而让我静下心来,从头开始,试试自己动手准备,搭建知识系统。
然而,并不是想了,就能做到。
国庆期间本是备课的大好机会,按计划应能完成第一轮的备课。
最后一天,还是没能抵住面子,跟朋友出去玩了,其实只是一帮人去乡下吃个饭而已,后悔莫及,又不是什么非去不可的聚会,这一去至少拉下两个章节的备课。
国庆长假一上班,休息久了工作时间就紧张,白天连轴转,晚上精力不够了,备课计划再次搁浅。一时间,焦虑症、后悔症交汇过来。
怎么上总复习,才能让学员有收获?
有一天听到个分享,说老师只是一个同行者,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
换位思考,学员痛点在考试,如果我也是学员,我怎么去备考?灵感来了,我重调策略,从学员的角度,围绕着鉴定点去准备资料,陪伴式辅导。
从鉴定点出发,整理输出关键知识点,让学员做题反馈易错点,回答学员问题澄清疑惑点,对学员最缺的法律法规作了摘录和补充。
最难的准备是答学员问。学员单位中发生的劳动纠纷,一开始担心答错,除了自己查法律准备,还请团队其他老师验证,当地的仲裁专家等验证。
这样,带着学员走一遍,他们的学习思路和信心都有了。看得出来,复习课现场效果还不错。
通过两次模拟考,对他们学习效果进行验收,对薄弱点进行补充。最后考前梳理,串讲,赋能。
自此,这个项目从立项到收尾,总算告一段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上半场的忐忑不安到下半场心中有数,从知识传授到技能落地,无他,只有准备。
下半年,做了好多断舍离,回掉了几件事,退了好多群,感觉自己的时间多了很多。
把这多出来的时间都投到自己喜欢的一二件事上,准备时间充分了,做的事情就不象之前那样蜻蜓点水平平过,能力也快速提升,原来能力是准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