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本是佛家语,指神话中护持佛法的护法神比如,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即属这类。有时可以引申至描述护持佛法的信众。后来,“四大护法”被民间宗教、帮会、武术门派、以至武侠小说中引用。但你没想到,它也会被引用到文学的标点符号中来吧?
标点符号的四大护法是问号、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这四种标点符号在文字表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极大地丰富文本的内涵,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四大标点,作者可以更好地调控读者的阅读节奏,引导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起伏和语气变化。
而鲁迅就能使得一手好标点,特别是四大护法。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是怎样使用这些标点的——这些标点的运用就使得文本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啦……”(《故乡》)
分析:简单一句话,四大护法都齐了。这要是改剧本,对话部分完全不必加什么“惊喜状”“稍作停顿”“欲言又止状”的说明,演员看一眼就晓得该怎么演。
再比如: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孔乙己》)
分析:如果这里不用破折号,那就是完全不给读者留有余地直接做解释,留个破折号,先让读者觉得四文一碗酒怎么这么便宜,还在思索之际,鲁迅再来一个破折号的空间,再做解释,哦——原来是十年前的事了。
再比如: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么?”(《孔乙己》)
分析:如果这段改成话剧,完全不用加结结巴巴、迟疑等形容词,鲁迅只简单几句,就通过省略号、感叹号、问号,把孔乙己想解释又词穷、着急又底气不足的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至,简直绝了。
除此,再看:
“道翁!!!”四铭愤愤地叫。
还有任性的省略号:
灰土,灰土,……
灰土……
看着就像是灰土扑面而来。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起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也是连写的,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也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
古代书籍少,读书也很慢,没有标点符号尽管不方便,但问题似乎也不大。
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创制出三级点号:即中圆点、上圆点、下圆点。
500年前,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出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因此,A·马努提乌斯被称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
随后欧洲出现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大量印刷进入市场,为了让更多人容易读、读得快,书商开始广泛使用标点符号,并给书籍做段落和篇幅的划分,到18世纪未至20世纪初英语标点才逐渐完备。
我国现行的标点符号是从西方借用来的,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
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随后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把外国标点符号用于了汉语的著作。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等6名教授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一《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标点界“小公举”——波浪号也曾经出现在鲁迅的文章里。而且跟前文中从西方请来的四大护法不同,波浪号属于本土作家鲁迅的自主创新,《阿Q正传》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中都使用过,最初的用意是表现声音的摇曳。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的使用: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分析:声音像波浪一样摇曳。鲁迅表现出了强大的想象能力和伟大的创造力。
诗词研究大家顾随深爱鲁迅先生的白话文。他对鲁迅有过两段绝妙的评语:
1. 鲁迅先生白话文上下左右,龙跳虎卧,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他人则如虫之蠕动。
2. 近代白话文鲁迅收拾得头紧脚紧,一笔一个花。即使打倒别人,打一百个跟头要有一百个花样,重复算我栽了。
今天,有一个被网友奉为语言“特师”(“特师”是比“大师”更厉害的存在)的人的——大咕咕咕鸡,也用了波浪号。他常常在微博里唱歌,每次都少不了波浪号:
大家好我要唱了!你这样~一个luei人~~
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就请你给我多一点点时!间!再多一点点温!柔!不要一都带走!
分析:标点符号契合音乐的高低和停顿。此人更有神作《武汉某幸福中产家庭一个狗的波澜壮阔大计划》:
最后的关键时刻了。一个狗爬上沙发靠背,扶墙移动至左侧边缘,“噌”一下跳到冰箱顶上。转身。猛然发力,“嗷”地叫二声,靠后腿们直立起来,和猫头鹰并排,激易动
地开始说:
“我是尤利西斯!”
“我是摩西!”
“我是吉庆街边的俄狄浦斯!”
“我是东湖岸边的达摩!”
“我是二人转台上的jim morrison!”
高速率挥舞双前手。
“我见到过地狱与天堂的婚礼,战舰在猎户座肩旁熊熊燃烧!”
“我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看时间枯萎。”
“我驾着疯狂通往智慧的圣殿!”
“在我面前的是一条荆棘路!”
“我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去进行灵魂之旅!”
“去醉日逐舟!”
“去叩开感知的大门!”
“去参加电子葬礼!”
“与众神裸体午餐!”
“这是多么的伟大!”
挥舞。眼神焦点放无限远。迷离。
“一个狗!伟大!伟大!”
“生活!伟大!伟大!”
“文艺!伟大!伟大!”
“你必须给我5000块钱!”
声嘶力竭。
“你必须给我5000块钱!”
舔一下嘴唇。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到云的南方~”
“寻找!寻找!寻找!寻找自己!”
读大咕咕咕的鸡写的诗,让我心中涌起了《孤勇者》的歌。
大咕咕咕鸡是一名中国网络写手,曾用笔名包括佛搂蜜、张大锤等,被其读者称为严肃文学大师特师(即特级大师)咕宝等——原因据说是构建了被读者戏称为严肃文学的独特体系以及围绕其而形成的亚文化。
或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管你怎么想,文化反正是呈现了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