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幼儿期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游戏主导着她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进行,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1.古典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论和重演论
2.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认知学派理论
三、游戏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机能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向社会性游戏过度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1.幼儿记忆的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2.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五岁以前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五岁至八九岁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十岁以后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3.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活动区: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又称利他行为,
攻击行为指针对他人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又称侵犯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作用: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五、第一反抗期
幼儿三四岁出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