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后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深度解析:“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你也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产生了共鸣,也许是因为道理终究是道理,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战略。
01 谁要学?
学习只是学生的标配吗?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求学过程千篇一律。有标准答案的固定考题+正确的学习方法+优于他人的勤奋=优异的成绩(理想的名次)。然而,无论是参加面试、人际交往还是组建家庭、教育子女,人生接下来的每一场测验,都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称得上“决战”的领域。时代要求每一个人改变心态,跳出“高考模式”的捆绑,成为一名具备成长型思维的终身学习者。
02 学什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甚至冗余的时代,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必将成为时代的溺水者。永远牢记,不能转化为有效行动或者提升个人能力的知识,毫无意义。所以,需要识别知识的源头,找到一手信息,并且要从每本书中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带给自己启发的信息,就是无效信息,必须果断放弃。“功利性”才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03 怎么学?
在提倡4c教育(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创意creativity)的今天,人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结合营火、水源、洞穴和生活4种学习场景,释放学习潜能。营火场景指专家授课的一对多学习场景;水源场景指同伴相互学习交流的多对多学习场景;洞穴场景指个人独处、安静反思的学习场景;生活场景指人将所学的一切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的学习场景。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对新知喜闻乐见、擅于倾听他人的观点,保持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的乐趣在于过程本身带来的启发和思想碰撞,跨界连接,用一个答案可以交换到不止一个答案。与不确定性共舞、与不断生长的生命共修、被能够滋养自己的人不断塑造、避免陷入内卷化(低水平的重复及复杂)及干电池状态(标准、廉价、立装可用、用后即弃)。不再重视名次、头衔、奖励,不去设置规则和剧本,不执着于输赢,不做闭环处理,永远寻找另一个选项和另一种可能性,才是学习最好的模样。
04 如何习?
确立目标、保持动机、全力投入、刻意练习是成为高手的必备环节。刻意练习要从基本功开始,基本功的基础是套路,也就是前人、同行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及教科书里的概念本身。将庞大的知识体系拆分成微小步骤,采用固定频率反复练习,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永远保持在刻意状态。
频繁地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遗忘后重新检索会进一步巩固旧有知识,自我测试能更大幅度地提高记忆效果。适度给自己制造良性干扰(如:阅读印刷稍有模糊的书籍或者纸质稍微发黄的书籍等)也能加深记忆。
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是否完整有效,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从现象到规律再到心智改变,量变可以引发质变。持续按照PDCA流程(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成果,adjust调整改进)和3F原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修正fix)操作,必能收获时间复利。
总结: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学习,就是持续用意识替换潜意识的过程。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不再是智商的区别,而是认知的区别。认知呈现幂律分布,时间越久,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只有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放弃者会成为坚持者的补贴,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密道。
互动:论语开篇带给你哪些启发?欢迎和我分享你的洞见!
点亮“喜欢”和“转发”,让启发流动起来,点亮更多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