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跟朋友聊起,他同学的女儿今年被麻省理工录取。这所美国顶尖大学今年只录取了五位华人学生,而且无一例外都在美国念的高中。虽然现在国内的申请学生都有非常完美的履历,除了成绩优秀,都有各种课外活动经验,比赛奖项,以及热心公益事业。但这些统一模式却越来越难获得好学校的青睐。
孩子考上好学校是所有家长的期待,只是国内的教育已经被简化成了一场场考试,小朋友从入学之前已经身经百战。十多年的学生生涯更是泡在题海里长大。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玩,很可惜因为家长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就剥夺了这项权力。只是这样被早教催生出来的孩子真的赢在起跑线上了吗?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培养出来的完美学生跟名校无缘呢?
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找去谈话,因为她的另类,不守规则,以及那些跟传统教学方式格格不入的想法。比如有一次,图画老师跟我告状,说她的画完全不符合要求。按照老师的样板,原本五颜六色的画面,而她交上去就是一片红色。当时我问孩子,“宝宝,你为什么全部画红色呀?”她开心地告诉我,“因为我觉得红色好看。”于是我没有批评她,也没有把老师的那些话告诉她。我觉得只要她认为美,自己开心了就好,我不想由于那些规则,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的乐趣。
虽然这样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的确经常受挫。于是我成了问题孩子的妈妈,经常要去跟老师沟通,帮她收拾残局。有时候这样的痛苦也会让我很沮丧。既要小心地呵护她的个性,又要跟传统的教学模式达成平衡,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某种意义上来说,我鼓励她学习艺术,出国留学,就是希望她有更自由的天地,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成为困在套子里的人。
小升初的时候,我们进的是一家市重点。因为要预备艺术考学,不得不提前半年准备考试,放弃学籍。当时让学校出证明参加考试的时候,教导主任惊讶的表情让我终身难忘。在她眼中,我就是一个疯狂的,不负责任的母亲,这所别人挤破头都送进不去的学校,还是第一次有学生主动放弃。然而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比她继续留在那个学校,考个大学靠谱得多。现在她不仅学业优秀,在专业上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千变万化的可能。如果我们过早的用一条标准来衡量,即使赢在起跑线上,也未必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拼到最后。人生除了考试,工作,还有许多美好的事可以享受。如果我们能教会他们用善良的心对待世界,用真纯的眼睛发现美,那么生活应该已经很有趣了。生命的乐章很长,即使到了末乐章依然可以高潮迭起。赢在起跑线,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