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故事中的主人公马良,原本是个山乡的野孩子,孤苦无依,既贫且贱。随着马良得到神笔之后,他开始帮助世上众多不幸的人们,做出一番又一番、许多可歌可泣甚至惊天动地的新奇大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大文侠”。这样天差地别的形象是如何成长改变的呢?
一、出身山野,扶危济困
生长于笔架山的马良,从小父母双亡,靠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村民们的接济和帮助。这样的出身,给了马良大山的性格;这样的童年经历,让马良感受到世间温情,更能明白“天底下,穷人是一家”。
我们的马良像大山一样倔强,无惧困难,勇往直前。他怀揣着画画的梦想,四处求师学画; 他希望得到一支画笔,尝试一切方法。马良像大山一样屹立,挺直腰杆做人,志气凌云。四处碰壁受尽羞辱之后,他并不屈从于贫穷的命运,而是下定决心刻苦自学。
这不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马良毕竟也是个孩子,在苦学苦练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犟孩子的淘气:在村口画小鸡吸引老鹰,在山沟里画野兽吓唬牛羊。这高超的绘画技术,或许便是马良在那穷苦的童年岁月中,可让他敞开心胸,尽情玩耍的最好方式。这些无关大爱的小淘气,更为马良增添了一些真实的孩子气。
梦到白胡子老人之后,马良得到了一支神笔,并聆听了老人的教诲,好好去为那些没有笔的受苦人画画。从此,马良不停地给勤劳的乡亲们画画,为他们画需要的农具,为他们带去帮助和欢乐。在这个过程中,马良也在不断成长,他明白了,神笔能画什么,不能画什么,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懒女人和赌博鬼,改掉了好吃懒做的坏毛病。这便是马良第一次的心灵成长。
二、历经磨难,不断成长
马良的神笔自然吸引了各色人等的觊觎,有贪婪的土财主、阴险的画师、势力的官员等等。通过这些人的外貌描述,不难发现,传统民间故事中,凡是恶人,讲述者会将他们的身体特征进行夸大,如肥猪土财主、长脖子员外、歪头千户、大鼻子官员,用此证明相由心生,他们的外貌和内心一样丑陋不堪。这些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能反衬出主人公马良的正直善良。
马良不断地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次次遇险,一次次逃离。在马良与恶势力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讲述者使用了相同的篇章结构,使用同样的手法,走向同样的结局。这种相同结构会在讲述者故事里反复出现,是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都十分常见的手法。因为口耳相传的局限性,因为幼童认知的局限性,重复固定的结构有助于长期的记忆。
马良不断地更名改姓,四处流浪,与富人斗智,与官兵斗勇,一路上艰险不断,却又靠自己的才华和机智,数次逢凶化吉。这段逃亡的经历,比在笔架山时期更让马良懂得了世态炎凉,体会到百姓之苦。他也常常感受到一种无力感,即使有神笔,也改变不了饥荒,拯救不了性命,他只能怀着一颗同情又悲怆的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穷人。
马良历经艰险,在磨难中成长,也渐渐有了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
三、憧憬皇城,回归民间
见惯了众生受苦,马良对皇京都城充满了希望,或许皇恩浩荡,天子脚下不会再有官吏肆意胡为。带着这样的憧憬,马良踏上了去往京城的道路。
这一段旅程,是马良最艰难的一段。他因心底慈悲,轻信画师的虚伪言辞,失去了神笔,又差点送命,第一次吃了大亏。在皇京都城度过的艰辛时日,让他慢慢丧失了希望,第一次让他对想象中的净土产生了怀疑。生理上的受伤和饥饿,心灵上的打击和失望,再加上失去神笔后的无助,不断考验着这个贫穷的少年。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也造就了马良成长性的蜕变。凭借一次次战胜饥饿,寒冷和死亡的顽强意志,怀揣着要为穷苦百姓谋福祉的坚定信念,马良始终不放弃希望,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回神笔。
曲折入狱后,马良又见到皇帝,此时的他自然看出这不是他先前想象的贤明君主,也早已不抱能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希望。他面临皇权威逼,思考了整整一夜,终于画了一座愤怒的大海,吞噬了这昏聩的皇帝。
尽管故事的最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马良后来究竟怎样了。但从马良的成长路径中,我们不难怀疑,马良会回归民间,继续用他的神笔为贫苦大众画画。
由于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民间故事的完满结局,也只能终止于结束一个统治无度的旧王朝,迎来一个万象更新的新时代。所以故事结尾,亦有人对马良返回家乡和四处流浪的说法不满意,而是认为马良参与起义。
但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马良作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英雄人物,最终一定是回归民间,继续帮助那些底层劳苦大众。
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又归于民间。这便是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