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又称甘薯或地瓜,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葡萄牙水手将其传至越南。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三条路线进入中国。
陈益(?-公元1592年),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
林怀兰,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人,于明万历年间由越南将番薯种带回中国。《电白县志》记载 :“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着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梅菉志》载:“怀兰积埇,周遭数里,斜亘中流,相传明季林怀兰作海客,采得番薯种,船返至此,遇风击沉,日久积成沙埇。近有番薯,怀兰之力也。”
明朝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约公元1543年-1619年)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公元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科学家徐光启(公元1562年-1633年)《农政全书》、史学家谈迁(公元1594年-1658年)《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陈世元还撰写《金薯录》,其是一部引种、推广、种植和传播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是一部珍贵的科学史文献——现版的《金薯录》汇辑有:《种薯八利》、续刻布词《兴薯利除蝗害》和金学曾撰写的《海外新传七则》、山东布政使李渭撰写的《种植红薯十二条》及陈世元之子陈云撰写的《番薯疗病六益》与《金薯论》等。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得益于番薯的广泛种植,福建人口也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1620年)的173万人,增加到了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的1500多万人。 得益于番薯及玉米的广泛种植,中国的人口也从明万历年间的约1亿人口,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3.13亿,到了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又增长至4.3亿。
番薯传入中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为互不关联的三种途径:东莞人陈益从越南传入广东;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传入福建;吴川人林怀兰从越南传入广东。 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是番薯藤。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虎门人陈益、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和吴川人林怀兰均可享此美誉,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他们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番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
番薯最易于食用。稻米和麦子都得经过加工才能食用,干玉米也得经过加工才能食用。番薯生吃也可,蒸煮烤皆可。记得小时候,番薯刷成丝晒干成番薯丝,经常抓一两把番薯丝放口袋里当零食吃。番薯切成片放入饭甑蒸半熟(全熟就烂了),晒干,年前用粗沙将番薯片炒至膨胀——算是一种年果。番薯切成条放入饭甑蒸熟,晒干成番薯干,这也是零食之一。将番薯干和酒糟混合做成的传统食品番薯糟,置于瓮中密封,第二年春夏时取出食用,其味芳香甜美,具有滋补强身作用——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食品之一。如今番薯丝、番薯片、自制番薯干、番薯糟都只能是美美的记忆,已经很少吃到了。当吃着番薯梗的菜、吃着生熟番薯,吃着以番薯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不要忘记二陈一林,不要忘记无数番薯种植推广者,这种甜美的幸福味道要归功于他们,归功于古代这些平凡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