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引种番薯

        番薯,又称甘薯或地瓜,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葡萄牙水手将其传至越南。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三条路线进入中国。

        陈益(?-公元1592年),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

        林怀兰,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人,于明万历年间由越南将番薯种带回中国。《电白县志》记载 :“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着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梅菉志》载:“怀兰积埇,周遭数里,斜亘中流,相传明季林怀兰作海客,采得番薯种,船返至此,遇风击沉,日久积成沙埇。近有番薯,怀兰之力也。”

        明朝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约公元1543年-1619年)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公元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科学家徐光启(公元1562年-1633年)《农政全书》、史学家谈迁(公元1594年-1658年)《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陈世元还撰写《金薯录》,其是一部引种、推广、种植和传播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是一部珍贵的科学史文献——现版的《金薯录》汇辑有:《种薯八利》、续刻布词《兴薯利除蝗害》和金学曾撰写的《海外新传七则》、山东布政使李渭撰写的《种植红薯十二条》及陈世元之子陈云撰写的《番薯疗病六益》与《金薯论》等。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得益于番薯的广泛种植,福建人口也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1620年)的173万人,增加到了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的1500多万人。 得益于番薯及玉米的广泛种植,中国的人口也从明万历年间的约1亿人口,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3.13亿,到了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又增长至4.3亿。

        番薯传入中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为互不关联的三种途径:东莞人陈益从越南传入广东;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传入福建;吴川人林怀兰从越南传入广东。 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是番薯藤。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虎门人陈益、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和吴川人林怀兰均可享此美誉,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他们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番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

        番薯最易于食用。稻米和麦子都得经过加工才能食用,干玉米也得经过加工才能食用。番薯生吃也可,蒸煮烤皆可。记得小时候,番薯刷成丝晒干成番薯丝,经常抓一两把番薯丝放口袋里当零食吃。番薯切成片放入饭甑蒸半熟(全熟就烂了),晒干,年前用粗沙将番薯片炒至膨胀——算是一种年果。番薯切成条放入饭甑蒸熟,晒干成番薯干,这也是零食之一。将番薯干和酒糟混合做成的传统食品番薯糟,置于瓮中密封,第二年春夏时取出食用,其味芳香甜美,具有滋补强身作用——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食品之一。如今番薯丝、番薯片、自制番薯干、番薯糟都只能是美美的记忆,已经很少吃到了。当吃着番薯梗的菜、吃着生熟番薯,吃着以番薯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不要忘记二陈一林,不要忘记无数番薯种植推广者,这种甜美的幸福味道要归功于他们,归功于古代这些平凡的劳动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10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0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71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75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7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5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48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8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7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5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1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84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74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1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4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