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底开始正式的把阅读纳入一项生活安排,从感兴趣的心理学,慢慢向经典文学,心灵类书籍发散式拓展,最庆幸的是,读书成了每天很期盼的事,再也没了上学时期被迫学习书中固定内容的压力。
为什么自己能突然开始享受读书这件事呢,大概是因为有了娃以后的自我觉醒,从一个新手妈妈对自己孩子成长的焦虑,开始慢慢觉察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一步步的从书本去寻找心灵的慰藉。逐渐的,我意识到,阅读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可以去看到智者对事情的认知,拓展我的思路。人不去固执,能多元思维是读书带给我的很重要的改变。
我从读书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呢?一是情绪的相对稳定。读书可以去除浮躁,心烦意乱时去读书可以迅速让自己把注意力调入书中,与书中的思想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就稳定了下来。二是提升了认知。以前会认为习惯的养成是靠意志力,人天生是驱易避难,追求简单,轻松。如果没有兴趣和认知,靠意志力恐怕难以维持去做一件相对困难的事。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量,提升自己在未知领域的认知,让以前自己的盲区减小,学习的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大,学习的困难区越来越小。三是谦虚,敬畏。读书让我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很多,需要提升和改进的还有很多。
我对读书这件事的个人复盘有哪些?一是不再追求读书的形式化。不要去执念读过几本书,多久读完,因为执念这些事会对读书这件事的注意力分散掉,不再能心无旁骛读书。这和认知闭合理论很符合,所谓认知闭合理论就是对模糊的事情想尽快去解释清楚,解释完了就不再过问,运用到读书方面就是,想着尽快读完书去晒朋友圈打卡,对读书这一实质已经不那么在意了。二是读书要找到触动点,与自我需求相结合。读书可能只有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能触动自己,触动自己还不够,还需要去强化联接,要留意书中触动的点,思考与生活的结合,才能把触动转化产生与自己相关的实际意义。三是读书要有输出。要用自己的知识去解释别人的知识,把分散,破碎的知识体系缝接到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形成自己的输出。这一过程虽然突破天性,需要消耗脑力。但只有在舒适区边缘不断刻意练习,才会实现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展。输出的过程有个重要的方法,叫类比。类比不仅是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用类比的方法,以说故事的形式去输出,能让一件不被理解的事被解释的通俗化,形象化。四是要让模糊的东西清晰化。人很多时候难以及时行动是因为头脑里的想法很多,但却很模糊,因此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行动,很容易错过最佳行动时间而懈怠,没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