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正如火如荼,作为对足球一无所知的观众,没人在旁“说明”,我连热闹都看不出来。更尴尬的是,即便有最好的“解说”,我也无法“理解”踢球的快乐,因为那片绿茵场我从未踏足。
这是李老师今天文章中的一副配图,“夏虫不可语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然而大部分人对这句话并没有深入的“理解”,“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多,对于认知盲区,意识不到也就无从体会,更谈不上理解。
李老师讲解这张ppt时,问我们:青蛙怎么才能从井底跳出来?大家七嘴八舌,都没说到点子上。李老师讲:首先,它要知道自己是在井底啊!这个回答跟我想的很不同,因为作为看这幅图的人,我先入为主地预设青蛙是知道自己在井底的,然而事实上,那只可怜的青蛙压根无从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啊。
同样,作为人类,我们也需要借助反馈,才能认识自我,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才能获得超越的视野。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问题要解决的就是我们“身在何处”的问题。
李老师在课上,数次强调过“说明”、“理解”、“解释”的不同,当时以为自己听明白了,事实上却根本没深入理解。比如,我仍执迷不悟地认为,只要跟孩子解释得够清楚,他就能够马上理解,可事实上,苦口婆心的唠叨,不过是基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所做出的“解释”罢了,对孩子来说,他的体验可能决然不同。
同样,心理咨询师也很容易混淆“解释”和“说明”。
说明偏重于因果性和决定论,理解则是对意义的诠释,对别人的理解也就是人的自我理解。以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理解就是解释。
这段话清晰地告诉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其实是对自我的理解。就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特殊的理解和解释,但他本人却视之为一种因果性的说明,因此难免流于牵强。
之前上过一位家排老师的课,每当有学员提问,她总能斩钉截铁地指出,对方的问题是因什么样的家庭业力导致。当时,就感觉哪里不对劲,结果与原因不可能一一对应啊,特别是在复杂系统中,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对于心理现象的分析和解读,无非是建立在咨询师个人理解之上的“解释”之一,远非能够一锤定音的“说明”。
同样,对于没吃过苹果的人,即便我把苹果的味道说得再详细、美妙,对方也无法理解苹果的味道,除非他亲自咬上一口。对未曾体验的世界,我们需要保持一份敬畏,就等于给自己留了一个可供拓展的空间。
最后,但愿我们能在以下四个领域内,保持清醒的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