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演讲题目是“散入春风满洛城”。当时主办方跟我要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是有点随意性,我觉得读书像什么呢?可不就是像一缕春风、一缕笛声,能够吹到所有的角落,能够渗透所有的人心。
“满洛城”可以置换成“70年70城联读”活动的任何一座城市,比如我们在重庆开始的,就可以置换成“满渝城”,后来我们到了广州,可以是满羊城,我们到了香港,可以满港城,现在回到北京,又可以说是满京城。
实际上,一缕书香可以飘散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当然要借助春风。春风是什么呢?应该就是我们这个“70年70城联读”活动。首先向这个活动致敬!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价值的活动,就像春风一样。谢谢!
题目起出来了,但究竟要讲点什么呐?再一想,觉得这首诗可以说每一句都是可以呼应到我们的活动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这样说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其实它可以对应我们这场活动是不期然间穿透人心,阅读不就是这样的事情吗?阅读和当年李白听到笛子一样,可能在听到那缕笛声之前,李白没有预想过有这样的一只曲子会飘过来,一个人没有读书之前,永远不知道书会从哪一个角度打动了你。阅读和听音乐都有这个特点,当你没有听到的时候,其实也不见得就觉得它那么重要,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没有读过书的人,没有听过音乐的人,确实不见得觉出来他一定需要这样一个东西。但是,一旦他听到第一个音符,或者一旦翻开第一页书,会知道,这里头有超乎你想象的东西,而且,你听着听着,就放不下了,读着读着也放不下了。所以我说“谁家玉笛暗飞声”,这一个“暗”字就代表了我们阅读的特点,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有穿透力的,只要你接触过第一次,你就停不下来。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其实我在想,读书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我们小的时候受了宋真宗的毒害,宋真宗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看,多功利的皇帝,他告诉你读书可以带来那么多的物质享受、金钱、美女等等。但其实这不是读书最重要的目的,读书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好处,就是人们经常讲到的阅读改变命运,或者知识改变命运之外,还可以让人更清楚自己,也更清楚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比方说我们这是“70年70城联读”,它能够让我更清楚我们所在这个城市是怎么一回事。
比方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不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洛阳?当然,诗人李白描述的洛阳城,我们现在想要看一看,走一走,尝一尝都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描述的是唐朝的洛阳。但是你要是看这首诗,你会对洛阳城有更多的理解。比方说,第一,洛阳是一个很文艺的城市,至少当年是,其实现在也是。洛阳很文艺,因为洛阳有人在暗夜之中吹笛子,洛阳有人在暗夜之中听笛音,有听众,有吹奏者,本身这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第二,洛阳当年一定风光旖旎,因为春风二字会唤起我们很多很多想象。“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春风让我们想起了洛阳的万紫千红。“谁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让我们觉得洛阳像牡丹一样在盛开。
第三,这首诗让我们理解到洛阳的其它特性。洛阳当时是一个移民城市,全国各路人马都往这儿汇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李白也好,其它听笛子而感故园的人,他们都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跑到当时的东都,当时的文化中心来了。因为这个地方当时的分量相当于今天北上广这样的一个城市规模和城市吸引力。唐诗经常会讲到桥,从长安出发,两座桥最重要,西边的桥是咸阳桥,又叫渭桥,有诗句“尘埃不见咸阳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个桥是往西走的,往西走去打仗,到边疆去,到阳关去,玉门关去,到西域去。东边的桥是灞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往东走全是文人,文人走到哪儿去?到洛阳城去,到那儿“占断城中好物华”。我们不要以为“占断城中好物华”的只有牡丹花,那时候让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是来自四面八方,最后终究落到这儿的洛阳才子。所以,一个文化作品,其实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城市当年的风貌。
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毕竟没有在洛阳,我们在今天的都城,在北京了。北京跟唐朝的洛阳不一样,唐朝的洛阳我们摸不着也看不见了,但是今天的北京摸得着、看得见,实实在在生活在这儿,我们这些人,这里还有外地来的朋友,我们之中好多人可能都在一个格子间里办公,在另外一个格子间里居住。我们也知道北京是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等,但是,这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面相,并不是北京全部的面相。
前两天我在看张克群女士的《红墙黄瓦》,讲北京的建筑史,里面讲的不是我们习惯想到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是宫殿、陵寝、寺院、祭坛等等这样一些公共空间建筑,让我们能够理解北京今天作为文化中心的一个渊源,这是代表了北京在明清时期的帝王文化,对我们理解北京城又有一番厚重感。之前因为做竹枝词看到了很多金文竹枝词,那里讲北京是另外一番风味,叫做“凉果炸糕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我们看到在红墙黄瓦之外是市民生活的底色,考虑北京不仅仅要考虑紫禁城这部分,还要考虑到天桥那部分,这就是宫廷和市井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读北京还可以再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北京另外一个文化风貌的底色,它是同时依托于燕山、太行山和易水的。在这里头可以感觉到北京的一番独特的风骨,这些加起来,然后和我们现在生活的街道格子间共同构成北京城。所以“散入春风满洛城”,实际上阅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真正的样貌或者说立体的样貌。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刚才我说阅读让我们找到我们今天的定位,我们脚下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此夜曲中闻折柳”中可以让我们跳出我们今天所处的空间,来到任何一个空间。折柳不是折哪个柳枝,是听一支曲子,其实李白当时听那个曲子的时候,他的心就飘出了洛阳城了,到他的家乡去了。他是四川人,越过巴山蜀水了,他就能够飞到另外一个地方。我们现在身处北京,但是假使我们读到李白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时候我们就下到重庆去了,那不就是我们这次阅读活动的起点吗?我们一下子就可以从终点回到起点了。当我们读一本历史书的时候,我们回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起点,回到了那个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回到了二里头。如果我们要读科幻小说,比方说刘慈欣先生的作品,我们还会看到更遥远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在今天的生活中都有一个现实的定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可能都有很多支离破碎的东西,过去讲,一地鸡毛。但是阅读可以让你跳出现在的这个空间,可以仰关天,可以俯察地,可以让你的心灵更自由的飞翔。过去说生活是一个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不停地进去出来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但是拿起一本书,你会发现你随时就在进去,随时也在出来。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我想说说这句诗和阅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觉得,买房决定了我们的一个地理定位,读书决定了我们的一个精神定位,每个人在精神中都应该有一个家园,阅读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这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不像我们现实中的家园那样容易搬家,容易换地方,我们找到这样的一个家园之后,会觉得心理特别的安定。我想,这是阅读终究能够留给我们的东西,让我们的心踏实下来,让我们的眼光可以放远。
在这儿我也跟大家一起号召阅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知自我,知外在,知过去,知现在,更畅想未来。
谢谢!
(文章来源于蒙曼2019年12月7日在“70年70城联读”总结盛典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