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总是在心上,放不下,挥不去,比如说大文章。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所在,写一篇大文章这样的事,绝对不在我的舒适圈内,或者说它即将超出我能力圈的边界。说边界是因为任何事总有个万一。
既然说要写一篇大文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大文章?是立意为胜还是数字为胜。如果是立意,说教总会多一些;如果是数字,三千为大还是一万为大,总得有个标准。
迟迟不动笔,跟没有解决概念上的困惑是有很深关系的。当然,第一条关系还是对自我能力的不够自信。我有个不好的习惯,电子书的时代,写文章是看得到数字的,三百字还是五百字看得清清楚楚。有一段时间,我完全放弃了电子式写作,我总觉得写作应该有仪式感,铺纸蘸墨,正襟危坐,凝神构思,笔尖触接着纸上的沙沙声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电子式的写作少了许多仪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写,打开手机、平板,任何移动端的设备就可以进行创作。这是优点,也是缺点,电子式的创作很多都是短平快,某一个点的触发,某一思想的萌动可以很快的写出来,并迅速的在相应的平台上发布。方便快捷往往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却不具备持续性。快餐文化填饱了肚子,却填不了味蕾,更成不了精神食粮。这是认识的局限性,我承认。
说某事有局限,或者说某人的认识有局限性。都是特指的,有相应的对象。我就是那个对象,对每一个独立的、唯一的对象而言,要想去接受这样的局限是很困难的。
还有就是延续性,写作是苦力活。也许没有真正从事过一次性几千上万字创作的人是不太能体会到这点的。总以为在灵光乍现下文思泉涌并一气呵成。这是有很大的迷惑性的。一气呵成,没有几易其稿,多次删减的功夫,任何文章的可读性都必然会打折扣。这也是我对电子式写作反感的原因之一,表面上可以任意撤销、删改,实际上类似手机这样的移动端,相对纸质品来说,一个6寸的屏如果字体小些还好,字体一大,也许一屏就一两百字,承载量有限。普通A4大小的一页纸四五百字还是有的。另外,电子式的只要删改后就痕迹全无,纸质的则会留下每一次改动的痕迹。每一次改动,都是思想上的再认识,这种认识不只针对某句话某段文,最关键的是实现了思维的再锻炼,在复核的过程中得以加深、凝练、巩固。
写下上面文字的过程中,我已经自觉不自觉的看了多次文章的字数统计,已近九百字,已达到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可以称之为文了。那可以交差了吗?当然不可以,对于想完成大文章的立意来说,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开篇,具体想表达的东西还没露脸儿。觉得吧,一篇好文章要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体验,写到这会琵琶都还没个影,更不说动听的乐曲和听众的共鸣了。
我得赶紧找共鸣的东西。什么是共鸣的东西,通俗来讲就是立意的问题,是要表达什么想法或者传递某种思想;是要自我感动还是要群体愉悦;是要独自呐喊还是集体轰鸣等等。一个多么使人痛苦的选择啊,感动自己的一般愉悦不了大众;一个人的思考在整体共性下总使人会发笑。该怎么办?
白天的早些时候,我站在广场上看人来人往。一开始我想把白天的情景加工后再投射出所谓情景再现,其中一个版本会说,我站在十字路口,然而我终究没说。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在十字路口必须要停或走的选择,广场上的我是自由的,我可以停下来也可以融进人流,我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突然不想再为是广场还是十字路口这样的事囫囵不清,既没有思辨性也没有深刻性,似乎贴近生活又与生活没有太大的相关。所以我赶紧收回思绪。
今天是父亲节(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的,写到中途的时候发现时间已完成它凌晨的交接),零星的朋友圈有几个发父亲节快乐的祝福。有个统计说,母亲节在朋友圈的曝光是父亲节的三倍,儿童节是六倍,情人节是七倍。
没太多人关注父亲节,正如父亲总是沉默的一样。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父亲总是话少而简练,情感的表达也不多,对孩子更多的也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所以,对于父亲,我们似乎没有太多能说的。不是不愿说,而是不知怎么说。
我想从小时候说起,从记忆中说起,一直说到今天父亲节的时候,当我想说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怎么说了。今天,我给父亲发了个在线视频,我想对父亲说点什么,等视频通了,我看着略显苍老的父亲,对自己幼小的孩子说:“孩子,叫爷爷。”孩子用他稚嫩的声音叫着爷爷,父亲很开心,而我只能默默地看着,偶尔问父亲天气好不好,盛夏的蚊子多不多。没说几句,我们就挂了视频,再见也是我教孩子说爷爷再见。自己从头到尾也没有说出父亲节快乐的话。
是的,我是父亲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亲。孩子尚小,虽然粘我却又和我保持着一段敬畏的距离。我不笑的时候,孩子会问:“爸爸开心吗?”得到我说爸爸开心的回应孩子才会放开的玩耍。而不是和妈妈玩耍的时候,即便妈妈说妈妈生气了,孩子还是不闻不问自顾自的玩着。似乎孩子从小就能辨别妈妈从来不会真的生气,而爸爸总会严厉得多。
我是孩子的父亲,我应该能够说一些什么,比如我的父亲是怎样的,怎样成为父亲,父亲是怎样的人。然而我说不出来,设想好的三段论看来也只好搁浅,等有机会再重新补遗了。
说到等机会,就是一段赊欠了。朋友圈有人转了一篇文章——《一生欠父母》,说的大抵是这样一些内容:百善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生命只剩归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欠父母太多,要好好珍惜。
作为孩子,我非常认同;作为父亲,我想告诉孩子:“孩子,你是上天给爸妈的礼物,你不欠我们什么,照顾好自己,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你过好了,我和你妈才踏实,心安。”
凌晨两点半,我合上手机,孩子已经熟睡,脸上有一丝浅笑。
孩子,好好睡吧。
祝你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