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逐物并不是主一,一是心,是天理,逐物则安住在物上,失其本心,现在的人何尝不是把梦想放在逐物上,比如房子车子,有了房想换更大的,有了车想换更贵的,把肉体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沉浸于人欲,天理则不得见。虽吾性自足,却终被蒙蔽。
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
先生的回答,每个答都好像解决了读者自己的疑惑,人贵有志,学贵有恒,但什么叫立志呢,先生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中念念相续,不忘此事,时间长了自然与己融为一体,接着先生又说,像是道家的“结圣胎”境界。甚至是美大圣神,也是从这一念开始缘起。
先生曰:“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想起一首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圣人之人如此,心如明镜,了了分明,做到这样才能“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一个明,即可随感而应,感后遂通,无物不照 ,一灯即明。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陆澄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也是很多读者的问题,看书看不明白怎么办,就像刚看《传习录》一样,真的不是很明白,先生说,只是在文字上求意义,所以不明白,“须于心体上用功”,做学问,一定要返回到自己内心的体悟上来,而不是陷入咬文嚼字的漩涡中去,心上用功,心通则道心通。道心通,则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先生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