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做笔记吗?你的笔记有章法可循吗?你怎样记,决定你记得怎样。
读书,可能每个人都会做,但如何有效地做笔记确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做好一本笔记,牢记每本书的精华,是有效阅读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会教你如何用一本笔记将书中的精华用最高效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只有记得好,才能记得牢!
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本书将读书活动分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个步骤,并分别讲述了其中的原则。但对于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如何做读书笔记。任何一本书,只有通过阅读和笔记的方式,才能真正获益。
一、如何选书?
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
践行清单:列购书清单,列出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绝版、工作参考、XX推荐),书名前可以加上记号:D(单行本)、C(丛书)、N(新书)、Z(杂志)。
列读书清单,是为了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帮助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往往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放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
二、如何购书?
购书——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利用购书清单去买书,可以提高买书的速度,避免新书上架时的盲目购买。
践行清单: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即“书里推荐的书”,每个领域的入门书籍最后都会附上参考文献一览,在这里寻找感兴趣的书,深入学习。
以读过的书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这种让读书永不结束的过程实在是太珍贵了。
三、如何读书?
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级提炼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等。
践行清单:
1.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2.怎样做记号?在读书阶段,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是为写读书笔记做准备。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读书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更好的方法是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①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重读
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③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③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3.巧用标记区分对象:①普通直线: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②波浪线: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③圆圈: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如果笔记本上画的线条太多,重读的时候会影响心情,所以最好尽量少画线。
四、如何做记录?
记录——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作者提倡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即“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评论(自己的感想)” 交替进行,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第一步、写上三项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六位数)、书名、作者名内容要用大一些的字体,写得越清楚越好。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还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接着,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摘抄部分用“○”表示,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
以下为事例:
[080715]《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杰西卡·威廉姆斯/草思社
○自杀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抑郁。(P180)
☆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人类在战争年代会死亡,在和平年代也会死亡,真是不容易。
“○”后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 “☆”后面则是自己的评论,写一些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
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在摘抄以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要是等摘抄完所有文章再去从头开始按顺序写评论,一定会忘记之前看文章时的感想。就像每做完一道数学题都要马上对答案一样,自己的思考也需要立即落实到纸上。
重点要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摘抄颠覆你之前想法的段落,提升自己的认知。主观评论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
践行清单:按照“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格式践行读书感悟,在每次阅读后留出10分钟时间,及时写读书感想,及时总结,形成闭环,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五、如何活用?
活用——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制作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重读书评,就可以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于是你会发现,“原来对自己来说有着某种意义的书,在这个人眼里是这样的”。比较自己的感想和书评可以得到新的观察角度,思想不再绝对化。
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已经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而做笔记的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在阅读读书笔记,也就是那些摘抄和评论时,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重读一遍原书的效果。很少有人愿意花费跟第一次阅读一样的精力去把原书重新读一遍,所以我推荐重读一遍读书笔记。像这样:
1·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2·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3·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践行清单:1.养成定期重读读书笔记的习惯(1周重读1次)2.比较自己的感想和别人书评,拓展看问题的角度
六、结语
从购书清单开始,反复阅读一本书,消化内容后提炼出精髓,最后活学活用——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自然能够轻松理解、掌握书中的内容。
在阅读完一本书后,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已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
1.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2.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3.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4.它的优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