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本是开学季,但今年有些特殊,原本应在学校的日子,却因防疫,大家都需要待在家里。忽然想起那个因数学日记而不同的开学——
每年都有两个长假期,也就有两次开学。面对开学,是欢欣鼓舞,充满期待,是焦虑无助,满心恐惧,是平平淡淡,无色无味,还是跌宕起伏……
各种开学情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甚至因某些事物而异。回顾这学期开学前后自己的感觉,我想说: 这个开学因数学日记而不同 。
这个假期时间较短,又逢春节、元宵节, 活动、聚会不少。总觉得时间太快。临近开学了,还在玩,还在回味。
对开学有点期待,始于学生的寒假作业。
那天我qq一上线,好友的头像直闪,点开一看,原来是彤传来了她的数学日记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图片。娟也通过qq传来了两篇数学日记的图片,还留了句话:“老师,怎么还不开学呀,我都等不及了。”
寒假前我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预习下册,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一个主题数学日记:记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过程,遇到的困难、小发现、小技巧等。或者制作时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从她俩传来的图片可以看出这两个孩子是花了心思的。数学日记图文并茂,有过程介绍,有经验传授,两个立体图形也挺标准的。看了她俩的作品,我竟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其它孩子完成的情况。把她俩的作品转发在了班级qq群里,并呼吁其他同学也提前晒晒寒假作业。可惜没人回应。
数学日记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在尝试的一种作业形式,但真正开始记录与深入研究始于2013年——我加入生命化教育优培写作小组后才有了思考与记录的习惯。
接手这个班时,原来的班主任告诉我,这个班的孩子大部分不喜欢数学,有的甚至很讨厌数学。检测时也发现数学基础整体偏差。到五年级了,还有不少同学整数除法不过关。有个别同学连加减法也不会。
不过,相处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是挺高的,大部分同学读题也没问题,说话也挺有条理。没想象的那么糟。
上美术课时,我看到同学们的画更是欣喜。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正好服务于数学日记。
实践也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当孩子们把数学溶入他们喜欢的图画和文字时,他们的自主作业被我称为作品——是的,我是用作品称呼这些作业的,我也确实被感动了。
每次看着交上来的数学日记,我能体会孩子们所付出的心血。
课前三分钟、学习园地、班级qq群等等,我能想出的能展示这些作品的平台都尽力去呈现。让这些努力的孩子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用心的美好。
当然,流淌在数学日记本中的还有我和孩子们的交流。也有不少孩子因此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
数学日记的书写我一般不做硬性要求,有内容,有想法,你就多写点。没感觉,没发现你就不要动笔。总之一个词:随意。
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些同学极喜欢,而且每次还设计得像手抄报,版面也很美。有的同学作文极棒,那些溶入数学内容的故事也编得生动有趣。
虽然每次批阅数学日记会花费我大量的课余时间,但我并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享受一顿美餐。我喜欢欣赏孩子们这些个性化的作业。喜欢在日记本中与他们对话,对他们进行引导。孩子们的数学日记让我每天都有期待。
寒假布置的主题数学日记我也没要求每人都要完成。这次又有多少孩子们去完成呢?孩子们会呈现什么精彩呢?呵呵,如此想着便期待着开学日。
农历正月十六是学生注册领书的日子。我负责帮忙发放书籍。孩子们陆续地交来了假期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数学日记本。将近一半的同学完成了这份附加作业。
有一个孩子让我特别感动,她居然长长短短记了二十几篇,几乎每天一篇。问她这样写是不是爸妈要求的,她说爸妈很忙,没空管她的学习。她说每天看一些数学书里的内容,边预习边记录,感觉也不是很难。
从她的记录内容,可以看出她已把新学期的数学课本看了大半。捧着这本日记本,想起自己读师傅两本书的经历,那时我也是边读边记,每天一篇,两个多月,从没落下。尽管基础很差,那样的细嚼慢咽也消化不了多少,要说什么显性的收获也说不出。但因为那两个多月的沉浸,心似乎被洗礼,被磁化一般。感觉对教育多了一份热情,对成长多了一份坚定。
我想,这孩子假期的预习对内容虽无法深入,但这样的翻阅,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记录,她也定是受益无穷的。如今,像她这样主动学习的孩子也不多见了。我决定好好宣染一下。
领完书,休息了一天,才正式上课。开学第一节课,我把那位认真的同学表扬了一番。谈了我的感受,表达了我的佩服与欣赏。聊了这样用心的好处。分享了她的几篇日记。还表扬了一些用心完成假期作业的同学。分析了几篇同学们的寒假主题数学日记。
接下来做什么呢?我一般会带着学生把整本教材过一遍。但这次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看目录后翻翻书,找出最吸引他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话音一落,教室里响起了翻书的声音。同学们有急翻的,有慢读的,有不时用眼瞥别人的,有拿笔勾画的。过了好大一会儿,没人举手。
“可以说说书里哪里吸引了你,也可以说说你能看懂的内容,或者你的疑问。”我说。还是没举手的。
“有一个孩子说最吸引他的是真分数好假分数。他本来以为像真假美猴王,没想到不是。”我编了一个引子。
有同学接话:“真分数是小于1的分数,假分数是大于等于1的分数。不是真的真假。”
其他同学也翻到了分数这一节。你一句我一句聊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冷场。
我只能点名加鼓气。我点祥上来,他说没找到。我说,上讲台来,这边站得高点,视野好,容易找。是玩笑话,却很实用。
他站到讲台前有了压力,专心寻了一会儿,说喜欢正方体和长方体,因为寒假动手做时觉得很有挑战性。
当然,这招有时有用,有时无效。点慧的名,这招就不管用,慧很有想法却不爱表达。看她样子,没有强求。
“不上来,中午就要完成一篇有关分享的数学日记,你选哪个?”我为彼此找个台阶。“好吧。我下午写数学日记。”慧的文笔不错,她喜欢写数学日记。之后也有几个效仿的。
“抓住机会,勇于锻炼,把优缺点呈现,进步更快,大家忘了?”没办法,再次鼓动,“说错了,我们一起融错,其实敢于站起来就是一种进步。”
陆续有同学举手。分享的章节各不相同,理由也五花八门。有喜欢图形变换的,因为图美;有喜欢因数和倍数的,因为看起来简单;有喜欢分数的,因为看起来有趣。。。
最后留出几分钟,让同学们快速翻书,找出三个自己喜欢的,或停留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并折出来。
感觉过了一个寒假,孩子们又拘谨了。"慢慢来吧。"我自我安慰着。
午后,接到慧及其他几个孩子交上来的分享日记。慧写的是“我喜欢的那几页”,先从书页面上的美图谈起,聊到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知识,分享了她的课外摘录。
读着慧的数学日记。我在想:幸好有数学日记,慧的精彩分享才得以呈现。
有的孩子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孩子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孩子或许还不会表达甚至不懂思考。孩子是有差异的,数学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作业形式,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那个新学期,因数学日记而不同。开学后,我暗暗下决心:“这学期,我将继续探究它。”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见证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