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第三章——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仁民爱物”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宇宙情怀和极高的价值追求。

仁民爱物蕴含着爱人如己、开放包容、奉献与社会责任感、物我和谐、自强不息、宽恕的价值取向。这些应成为学生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仁民爱物应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架构中。

☞“孝亲爱国”在传统文化中寄托着乡土情感和民族情怀。

在当前的学生品德教育中推崇孝亲爱国,是培养年青一代有爱心、会感恩、负责任,以及热爱乡土和祖国的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

所以孝亲爱国应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架构中有所体现。

☞“重义轻利”在传统文化中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他们以“为义”“行义”为价值的评价标准,对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公正”价值观念具有帮助。

在核心素养的架构中应体现正义的内容,包括明辩是非、重义轻利。

☞在传统社会,诚信是保持人际正常交往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基础德性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培育诚信价值观,传统文化讲究诚信的价值取向,诚信包含着诚实不欺、恪守信用、真实坦诚、自省自律的丰富内涵。所以应将诚信自律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

☞在传统文化中,礼于外代表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在内蕴含了尊敬、节制、谦让、和谐的精神。

所以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架构中,体现礼敬谦和的内容,具体包括自我节制、举止文明、谦恭礼让、遵守法律与规则。

☞我国传统教育在学生培养的内容与要求上也具有一致的方面,包括伦理道德、人文与历史知识素养、文字表达能力、学习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素养等方面后受西方影响,提出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感悟】我认为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所有的道德修养都体现在日常琐事当中,个体的基本行为和素养是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应是“道德修养”。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能言其他,即“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