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容:
0058.《雍也篇》中庸为至德:中庸就是及格万岁吗?
0059.《述而篇》述而不作:创新并不一定是“创造新事物”
今日朗读语句: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shi四声)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说”通“悦”;“矢”通“誓”。见《论语集释》。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zhi四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 句 译 文
6.28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就让老天处置我吧!让老天处置我吧!”
6.29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少它很久了。”
6.30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了!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7.1 孔子说:“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好学(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老子和彭祖了。”
7.2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度呢(没什么问题)。”
7.3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讲学传授(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四件事。”
Q&A
Q:所谓的中庸,就是“及格万岁”吗?
A:中庸不是不努力的借口,而应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睿智如孔子,都不敢说自己做到了中庸。所谓的中庸,应当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合适”,不过分,也不能做事不到位。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毕生修炼的道德准则啊。
精 华 解 读
己欲立而立人:成人之美,仁心也
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过了很多“仁”的概念。今天再学一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应当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意志,能适当地对他人起到帮助作用,这也就是有仁心的体现了。
述而不作:创新并不一定是“创造新事物”
孔子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以此为美德。其实,“述而不作”并不是只能用来自谦的词。如果我们能学习前人的优秀思想和经验,消化吸收并勤于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自己的新观点,这就已经是创新了。所以创新可以是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组合,而非一定要创造出某种全新的事物。推荐你读《第二曲线创新》《创新者的窘境》《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
今日感悟
6.28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另一种解释,(南子这个人还可以)我所否定的是,老天讨厌的人。
6.29中庸,做到合适,把握一个度。
网络上容易流行的东西都是简单化的东西。
6.30病:担心,诸:之于的连接,能近取譬:拿自身做比方,推己及人。
7.1创新,颠覆性的改革是很难出现的,更多的是学习先人的东西,然后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根据现实,让他顺应形势稍作调整。
7.2厌:满足。延迟满足高越强,越难干大事。积攒沉淀,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要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才能做到持续学习。
7.3自己的错误是很难被自己发现的,容易被惯性遮蔽,无法发现自身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