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漱洗的空挡,一般会循环听《道德经》,《论语》,《黄帝内经》或者其他经典书籍的原文朗读。
专心听十几二十分钟,可能时间比较短,而且也不是很理解,不过也不要紧,能听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就好像先在心里种下种子,然后在生活中去慢慢体会它的发芽开花和结果。
有时候,听着听着,会感觉到某一句话,突然就进入了心里,泛起一阵思绪,然后似乎打开了某一个思考的通道,略有所得。
今天,听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被这一个“本”字,深深敲动了心。
同时又想起了《中庸》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包括《弟子规》里提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由此看出,古之圣贤对事情的本末,先后顺序,梳理地很清楚,并且一再强调,不可本末倒置。
每天早晨从睁开眼睛,到晚上关灯睡觉,光阴似箭,常常忘记了这个“本”的问题。
倘若没有理清本末,分不清主干,过多关注旁枝末节和枝枝叶叶,会糊里糊涂地消耗掉能量,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情,而且也做得不尽人意。
因为抓不住“本”,做事情很容易陷入一团乱中。
之前有一段时间工作就是这样,分不清主次,好像变成了生活是为了工作,把家庭,健康,孩子的陪伴都退居其后,直到被一件件事情敲醒,才又逐渐回归自己内在的原点。
有时候,静下来,会想一个问题,跟孩子在一起看似大人好像挺累的,实际上,孩子是不是才更累?因为他们在努力当大人的镜子,帮助大人照出来她/他的不足之处。
比如,这周末,扫帚找不到了,我不得不停下来,不会总想着打扫卫生,然后更专心地陪伴他们。要不然看到乱了,就难受,忍不住去马上收拾,其实,是自己为难自己。
后来发现,是小儿子藏起来了。到了晚上,扫帚自然出现了,这是孩子的“良苦用心”。
生活中,真正有质量的陪伴弥足珍贵,那是家人间深层真实的链接。
所以,当把注意力过度停留在外围物质的满足上,也不妨问一下自己,有多久没有和父母深入认真地说说话?与兄弟姐妹是否依然和睦友爱?对待身边的人是否友善仁爱?有没有好好倾听孩子把话说完整?有没有专注在陪伴的那个当下?
本立而道生,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