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团体沙龙,没见识过它的好,陆陆续续出现的新面孔,以及她们对王平老师的尊敬,勾起了我的好奇。
既来之则安之。大家轮流说出了自己今天想解决的议题,大部分是抱着参与、学习、体验之心。话到嘴边,我不由自主地这样说:我会忍不住去跟别人较劲,明明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希望自己平和处理,但还是会看着自己就这样做了。
11个有议题的人成了参与者,其余的都顺理成章地成为观察员。老师要我们做真实的自己。早就想如厕的我怕失去参与的机会,一直憋着。如今尘埃落定,借着老师的话申请做了一回真实的自己。厕所归来,体验已经开始了。总会有第一个人打破平静,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大家的呈现变得有意思起来。
我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插话、观察……嘴里冒出来的多是评判。大家互为镜子,随心所欲。一种奇妙的情绪在场域流动,各怀心思,一言一行中暴露着自己。王老师几乎都是描述性语言,或重复或总结或提问,每每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参与者锋芒毕露地表达,也行云流水般化解,柔和而支持。细心观察着每一个人,即便是参与者自己都忽略掉的眉宇间的小动作,都被精准捕捉。恍然间看见了自己,触动了内心,一些新的变化发生了……
从第一场的“多说”,到第二场的“不说”,我倾听地每个人的声音,不时关注着每个人的动作。既似参与者又似观察者,低头玩着裙子上的珠片,脑海里满是想法,嘴巴居然就是张不开,这种情形直至结束。
我知道内在有一些东西复出了水面,也模糊中看到了一些什么,不清晰却吸引。思考:语言中多是评判,与外在的关系是对抗吗?这种模式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若是有幸触碰源头,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