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喝水、吃饭、休息,点点滴滴,只要你是知行合一,就走在良知光明的路上,走向吾性自足。
吾性自足,表现在方方面面。
人与人的各种竞争游戏,胜负看谁的心动与不动。只有致良知,把人欲一点点去掉,心渐渐不动,而非硬不动,是去掉人欲后的自然状态。
阳明先生在江西招募义兵时,也不知是否有人响应。他只尊崇内心,看行动是否符合道义,结果不是他考虑的。零期待。“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然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而我无与焉”。(其他书)
勿助勿忘,不要用意念,小我、头脑不参予,无我。触机神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真心真情为他人、为国家,不必耿直,知行合一地去劝谏。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知行合一。若有一毫激作之心,被诬陷、被指责,即被激怒,生起情绪,此身已成齑粉。
面对对手、竞争,知行合一。
不居功,功成身退。一切功绩是良知所为,非小我而成。
圣人是如何成的?心纯是天理,非知识才能。
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老子言:能婴儿乎?婴儿是最接近道的状态,良知光明,无人欲。
学习的首务是谋生?求工作。错,误人。致良知,谋生是很客易的。谋生只是致良知的附带、副产品。讲学不能以盈利之心,有私心。做事只是知行合一、开心,定合理价格,自然有收益。
学习不以治生为目的,应以致良知为首务。让上孩子良知越来越光明。
心体无累,行行可出圣贤,只看发心。
随才成就。
机会、天赋才华,从小蒙以养正,致良知。君子不会受任何框架所限。
自然而致知者,圣人,如六祖;勉然而致之者,贤人,大部分修行人为如此。自蔽自昧不肯致之者,愚昧者,乌云特别浓厚,阳光难以穿越。但本性与圣人无异。
念念致良知。心动就格物,感觉好就知行合一
六,立志勤学
立致良知之学,学致良知。
读书第一等志为做圣贤。
善养浩然之气。念念存天理,致良知,即是立志。立个必为圣人之志。
很多人不愿去面对过去的痛,格物难。
你是什么心,就是什么理.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
不容易,但不要错失这点滴骨血。致良知,是做了人类能做的最伟大的事。
不是没有渴望,不是禁锢自己。区分天理和人欲。
事上练。
196.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传习录》
正面情绪,负面情绪都不对,都需觉照。
如何读书、学习?笃信良知,觉察。有强记心,格物;有欲速心,格物;夸多斗糜心,均克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