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本着非常认真的态度,给对方出主意,对方非但不领情,反而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反感。
这时候,我们就不理解了,是我们的建议错了吗?我明明是为他好呀?我明明是在帮助他呀?甚至我们还会想:他也太不领情了,他不识好歹,他怎么连这点容错能力都没有呢?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自己也找不着答案。
反过来,站在接受建议的一方,也许会这样想: 你说的都对,可是,你却只知道表象而不知细节,你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就贸然地指责我,让我感到好委屈;你怎么就武断地认为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件事呢?你了解过我为了应对这件事,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吗?你又何曾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想改进?你可知道,为了调整和改善,我曾尝试了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我的勇气、我的努力,我的坚韧,这些过程你统统都没看到,而你看到的,只是暂时尚没有达到特别完美的结果……
给建议却效果不好,这在生活中常常上演,家长为学习给孩子建议,领导为工作给员工建议,朋友间为婚姻给建议,等等。我们一定给过他人建议,同时也一定给接受过来自他人的建议。
同样是建议,为何有的奏效,有的却无功?关键在于,我们所给的建议,在那时那刻,是对方需要的吗?在给建议时,我们和对方是“同盟军”吗?如果不具备这两点,估计再好的建议都收效甚微,花费时间精力不谈,更有甚者还会失去友情,任何人毕竟是想能与自己同频的人处得更近一些,当感到不同频的时候多了,关系就会自然疏远。
那么,究竟如何给建议,才能体现出建议的价值呢?
1、 给到对方最需要的时候
即便我们知道对方在某事情上存在困难,也不要以“专家者”姿态贸然给建议,也许对方正在努力地想办法自己解决。只有当对方明确提出请求,这才到了给建议的最佳时机。总的来讲,给建议最好是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
2、 对真相再多一些了解
有时候,给的建议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离事情的真相还是有些距离。因此,必须要更多地了解事情真相。这样给的建议才是言之有物,晓之于理,才是真的可行。否则脱离可操作性的建议,哪怕道理层面再正确,也不太容易被对方接受。
3、 先缓解对方的不良情绪
有时候,遇到对方向我们倾诉某事,表现得或生气、或困惑、或无助,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的慈悲心往往会迅速冒出,急于想出主意让对方跳出来,急于想帮对方解决问题,于是,就啪啪啪地告诉对方应该如何如何做,而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方的情绪还没有解决。如果对方带着情绪在抱怨孩子如何如何惹自己心烦,你却叫他要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要赏识教育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必对方一定是听不进去的,因为他还暂时困在问题里,还生着气呢,怎能一下子反转过来去看到孩子的优点呢?如果真是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又知道要以赏识为主,那就不会来向你倾诉了。在这样的时候,要先认同对方的感受:当家长的确是不容易啊,既要工作又要为孩子的学习操心,确实是挺难的,等等。当对方得到了理解和认同之后,再来循循善诱,效果就大不一般了。或许,对方本身就是一位反思觉察力较强的人,只是暂时被一件具体事件困住了,一旦激动的情绪得以平复,也许他自己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4、 给建议之前先看到不易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在应对各项事务中,每个人都会在他已有的能力范围内尽到自己的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其实都是不容易的,哪怕他们的境况千差万别。要相信,任何人遇到困难之后,首当其冲第一条,一定是自己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哪怕最终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得很好,但也不要否认他已经或当前还正在做的努力。给建议之前,若能本着对“人性观”的尊重,看到并向对方反馈他的难得和不容易,再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时,对方一定会非常乐于接受并尤为珍惜这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