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食五谷杂粮”。五谷即粟、黍、麦、稻、菽五种粮食作物,这便是古代中国人的主食来源。
粟,又称“稷”,即今人俗称的小米,是中国人最早的主食之一。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先秦到唐宋,粟米饭一直是中国人的第一主食。古人用“杵臼”将粟脱壳,得到可直接食用的小米。小米可蒸饭,也可以煮粥。
排在古代主食榜第二位的是黍,也就是今天的黄米。黍的亩产量仅及粟的一半,地位远不如粟。但黍米蒸熟后黏黏的,口感非常不错,因此经常被老百姓用来待客。
到了唐宋时期,国人的主食已经从米饭演变为面食加各种米饭。唐朝人将面食统称为饼:面条名为汤饼或索饼,烧饼名为胡饼,馒头名为蒸饼。
五谷中还有个菽,泛指豆类。其中最常食用的是黄豆,主要是蒸熟了吃。但黄豆口感很差,容易消化不良,吃完还容易放屁。那为啥还要吃呢?为了度过饥荒。黄豆是古代最重要的救荒作物,不仅能种在山地上,还能一年两收,产量也高于粟。所以,古人在食不果腹的饥荒年景就会用黄豆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