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当春节来临,那些关于乡村拜年的记忆,如同一块温润的玉石,沉淀着往昔的欢乐与温情。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大年初一,吃完“迎新饭,”我们姐弟三人穿上崭新的衣服,闻着新衣特有的芬芳,一路蹦蹦跳跳,口中不住念叨父母教给我们的拜年台词,跟随父母一家家地串门拜年。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屋子中间的火盆烧得旺旺的,映红了人们幸福的脸庞。“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吉祥安康,恭喜发财!”的声音,一阵接一阵,就像春天的鸟鸣,给屋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长辈们脸上泛着红光,往我们口袋里塞糖果,有的长辈还递上精致的小红包。拜完一家又一家,我上衣和裤子的几个口袋已经鼓鼓囊囊。村子里谁家娶了新媳妇,按照规矩,这一天必须给每家的户主行跪拜礼,既是拜年,也是表达一种尊敬和感恩。
一路上,村庄里弥漫着喜庆的气氛,时不时传来鞭炮的响声,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小伙伴们相遇了,兴奋地展示自己收到的红包和糖果,比谁的糖果更多,谁的红包更漂亮。淘气的男孩子,将手中的鞭炮点燃,扔向池塘的水里,“啪”的一声炸响,水花四溅,犹如盛开的白色花朵,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几位青年小伙子,迎面碰到刚拜完年的新娘子,故意上前调侃:“好俏的新娘子,给我拜个年呗,我给你封个大红包。”一时哄笑声四起,新娘子满面羞红。鞭炮声,哄笑声,喧闹声,令节日的气氛愈加浓厚。
最令人难忘的是大年初二去外婆家拜年的情景。我们陪同父母,兴高采烈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听父亲讲新春拜年的来历:相传唐朝李世民登基,大臣程咬金与尉迟恭不和。李世民采纳魏征的建议,下令大年初一,满朝文武相互串门给对方拜年,当场要说吉祥话,并且自我反省。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春节的一项文化传统活动。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记忆中,外婆家的小院总是那么别致盎然。小院角落里的那棵梅花树,花儿绽放,红艳娇丽,如同外婆那颗热烈的心。外婆总是早早守候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一到家门口,我就冲进院子,大声喊着“外婆,”外婆满是皱纹的脸,绽出浓浓笑意,双眼闪烁喜悦的光芒。她一只手抱住我,另一只手抚摸我的头:“小外甥长大一岁啰,又长高了!”那粗糙的手掌传递着无尽的温暖,这一刻,所有的思念和牵挂在这抚摸中得到释放。红包自然是少不了的,外婆家的美食更是令人垂涎。厅堂内,老旧的木桌上摆满了外婆精心准备的菜肴,有酒酿汤圆、糖心年糕、金玉满堂、翠竹报春……十多道菜品,各具特色,有我最喜欢吃的铁锅炖大鹅,皮色金黄,香而不腻,回味无穷。眼前的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外婆浓浓的爱意,水饺里包裹着外婆的祝福,年糕里藏匿着外婆的宠溺,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洒满了整间屋子。
夜幕降临,新年的上空烟花璀璨。舅舅带我们去隔壁村观看龙灯。大礼堂内,龙灯仿佛一条活生生的巨龙,停放在礼堂中间。当龙灯点亮时,鳞甲闪烁,五彩斑斓,仿佛穿越远古蜿蜒而来,展现无比的威严的气势。人潮如流,我与舅舅面向长长的龙灯,虔诚地跪拜下去。舅舅告诉我,龙是吉祥之物,新年给龙拜年,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智慧和幸福,跪拜的态度越虔诚,这一年的运气会越好。
多年后,当我远离故土,在异地他乡过年时,儿时拜年的往事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充满温暖的祝福,那小小的红包和甜甜的糖果,都成为心中最柔软的思念,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