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电影《喜福会》就觉得非常震撼,尽管它拍摄于八、九十年代。后来每次重温都有不同的收获——借助电影中的故事,来进行自我的探索和疗愈。
电影通过四个华裔家庭,三代母女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女性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创伤以及觉醒。
四对母女表达着四种不同的母女关系
01
取悦:在获得认可与被掌控的夹缝中
在这四个家庭的故事各有不同的主题,第一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妈妈林多和女儿Wanerly之间的矛盾。
妈妈林多出生在旧中国,家境贫穷从小就被有钱人家定为童养媳——负责生养孩子、服侍公婆的工具。
林多不同于传统中逆来顺受的女性,尽管被当做童养媳,仰仗男人的鼻息来度日,但是她叛逆的勇气和力量,让她面对压迫、羞辱、践踏时对自己发誓:我不会被恐惧所统治,我要自己决定自己是谁。
但我们也能看到由于童年的经历,形成的阴影和创伤:我是被抛弃的,妈妈为什么要抛弃我?……在林多的童年中,妈妈始终不能和她亲近,把所有的爱都压抑起来,表现出来的是对她不断的挑剔和不在意:“谁会喜欢你,谁会想要你?”
面对这样的内在空洞,林多选择掌控一切来保护自己。于是,在和女儿的关系中,完全复制了她的母亲对待她的态度:脸上总是有一种不在意的、冷漠的表情,不论女儿在做什么,总能够挑出不满意。
虽然林多的女儿和她一样,也有着斗争到底、击溃对手的个性,但是面对妈妈,无论她怎么样的反抗,妈妈总是有着完美的对付手段,把她打败。
就这样女儿活在了妈妈无意识的魔咒中,一方面总是在与妈妈抗争,但是另一方面,内在渴望妈妈的爱——我要你喜欢我,我要你认可我,我要你爱我。因此无意识中又总在努力取悦无法被取悦的妈妈。
这样的轮回只能在觉醒时被打破。
不知道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特别掌控的成长环境,而又总是在取悦你的父母,如果你有类似的这个经历,借由这个故事,内在有一些部分会被触动,有些被埋藏的很深的伤口可能会借此机会被看到。
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做一些自我照顾、自我关爱的工作,将照顾好自己、对自己理解和看见的力量稳稳的收获在自己的心里。
02
恐惧:情感控制下解体的自我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莺莺,年轻时爱上了一个以虐人为乐男性,在这段关系中她备受侮辱和背叛,最后甚至失手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精神也变得时而异常。
近年的热词——PUA,它指的是在关系中,以一种精神上虐待、打压的方式来进行情感的控制,这就好像一种霸凌的这种行为,是关系中不平等权利之下,对弱势一方的欺凌和压迫。
在这种欺凌、压迫、情感控制之下,一方就会沦为另一方的工具,自我会完全被解体,自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沦为了对方施虐的工具。
多年后莺莺来到美国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在发病的时候她就好像完全就没有了灵魂,没有能力在精神上,情感上陪伴、给予自己的孩子任何关爱呵护和照顾。所以,她的女儿Lina的童年也备受惊吓和忽视。
Lina在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和先生在生活中一切的开支都平分支付,表面上这样做是避免“错误的依赖”,是为了两人更加独立、平等、公平,但实际上由于Lina害怕失去自己从未获得的爱,而不能表达自己的界限和需要,不能拒绝对方不公、不尊重的行为。
这就好像复制了莺莺曾经不敢拒绝,伸张自己的权利与需要,从未从中获得过尊重,真爱和柔情,但非常恐惧失去“爱人”失去关系。
故事的最后觉醒的妈妈鼓励女儿,让她意识到:
在自己的恐惧之下,
有纵身一跃犹如猛虎的力量,
拿到这个力量突破恐惧,
便是在释放她的自由的灵魂。
03
隐忍:对自我价值的无视
第三个故事的主题是隐忍,主人公安美在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妈妈的记忆。从四岁开始她跟随外婆、舅舅、舅妈生活,大家教给她的是母亲是一个坏女人,不应该被记得,应该被恨,应该被唾弃。可是在内心中,她却对母亲抑制不住的好奇、想念。
有一天,妈妈终于回来了,她不顾一切和妈妈一起来到了她生活的地方,才了解了妈妈的故事。
妈妈被骗至有钱人家做了四太太,一切受人摆弄、被别人剥夺。最终,为了给孩子不同于自己被羞辱、践踏、剥夺的人生,妈妈选择杀死自己。所谓的杀死自己,就是杀死自己这个无力,任人宰割的微弱灵魂,以此唤醒安美能够主宰自己的强大灵魂。
面对妈妈的死,安美爆发出对付压迫、欺辱的力量,呐喊着不放过逼死妈妈的凶手。
而在这之前,她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传统的中式教育,被要求无欲无求,忍气吞声,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后来,安美来到美国安家生子,她以相反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女儿萝丝。但女儿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复制了家族中女性对自己价值的无视。
因此在她的婚姻中,一味付出,放弃自己的做法让她显得那么渺小,不重要、没有价值。即便萝丝交出自己的全部来祈求对方的爱,但是这并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因为无视自己是在告诉对方:我与你比起来没有价值,不值得尊重。
看似在这段关系中萝丝在无私地奉献爱,
但是这到底是在无私的奉献,还是因为在这个关系中,对方外在所具备的外在光环让自己显得很渺小而怯懦呢?
这到底是在奉献爱,还是在怯懦的无视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安美的妈妈用自己杀死自己微弱的灵魂的方式来唤醒了安美,那么,安美则用自己妈妈的故事再一次去唤醒自己的女儿萝丝,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04
期许:期盼下的重压
最后一个故事的主题是期许,电影的开篇,有这样的一段话外音:
一位妇人多年前在上海曾经花费不菲买下了一只天鹅,市场的鹅贩吹嘘着,你瞧这只天鹅,美的让人不忍下肚.......妇人抱着天鹅漂洋过海,满怀期盼的前往美国,开始她的新的生活。
途中,她对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个像我的女儿,在那儿,她无须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没有人会看低她,因为她会说的一口流利的英文,我要让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100倍的天鹅。
到了美国,这只天鹅被官员收走,妇人只留得这个天鹅身上的一只羽毛,虽然这只羽毛看上去不值钱,但是她却非常珍视它。
从这一段画外音中,我们可以看到,素媛对自己的女儿有多大的期盼,希望能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最好的。
然而这期盼也成了她和女儿之间最大的鸿沟,因为在这种期盼的重压之下,女儿反而认为她是妈妈最大的失意。在期盼之下,女儿感受到的是透不过来气的压力。
可以说,期许、期待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逃不开的主题,也许每个时代父母期许孩子的内容不一样,但无意识中我们总会将自己人生中的遗憾、渴望投注到自己的孩子的身上,因为我们觉得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而忽略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自己。
无疑我们会从这部并不轻松的电影中看到女性集体的创伤、阴影,看到家族中一代代复制的的力量,传承的家族能量。
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母亲都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努力,从复制中醒来,转化复制的能量。
而觉醒,就是从无意识的洪流里,透过个性化的表达跳出无意识的洪流,不再受集体无意识的推动,去活出生命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