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出处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二、看杏花之用
1. 插花
中国的插花艺术非常发达,古人很早就有折花、插花的习俗,而且几乎是无花不插,杏花也不例外。
杏花
南北朝 庾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2. 簪花
南宋初期开始,,人们喜欢佩戴各种花,如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这些花是四季的代表,叫作“一年景”,杏花是春花的代表之一。女子戴,男子也戴。女子簪花可直接插戴于发髻上,男子则常常簪在帽子上。
东风第一枝.杏花
清 朱彝尊
渡柳初眠,官梅已褪,又看春色如许。水村山郭残阳,立马乱红无数。仙人此住,也怜取、满林香雾。酒旗风、摇曳黄昏,开遍冷烟疏雨。
休忘了、曲江归路。试说与、冶游伴侣。最愁零落芹泥,半教燕飞啄去。卖花声远,料深巷、明朝何处。倩个侬、晓日新妆,插向鬓云斜吐。
绮罗香.郊圃红杏-株
清 杨夔生
雨暖蜗生,泥香燕断,几个细蜂零落。红涩轻苞,终是开期难约。笑田父箬笠强簪,比村女胭脂微薄。待蟾圆吹笛重来,满身疏影坐茅阁。
佳人自怜寂寞,谁会茜丝盘鬓,寄钗攒萼。谩倚新妆,禁得露悭风恶。苦寻春尘沁诗脾,记媚雪梅飘画角。最堪忆艳景三分,马塍烟漠漠。
清中后期,男子不再戴花。
3. 馈赠
很多人都知道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实许多花都可以赠送给他人,杏花也不例外。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三、看杏花之文化意义
1. 是真正的春天之花,意味着清明即将到来
和梅圣俞.杏花
宋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当春风吹拂,春兩降临,人们自然想到杏花的开放,想到杏花的第一声叫卖。所以,也就有了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兩,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的叫卖声,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寒食戏赠
柳中庸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所以宋朝人买杏花,最重要的还是代表着风俗(流行)类的物品,表示清明节马上就要来了。这跟端午节的艾草、七夕节的玫瑰、重阳节的茱萸异曲同工,都附着了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2.“杏”,幸也,杏花寄寓幸运、幸福和美好,是幸运花,进士花
杏花
宋 王禹偁
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觞。
争戴满头红烂漫,至今犹杂桂枝香。
写的即是作者回忆当年考中进士后,皇帝设宴琼林,赐酒与众进士争戴杏花的情景。
四、由杏花大而化之
由杏花大而化之,到各种花,它们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植物题材和意象象征。
从先秦《诗经》“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到当代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甚至,没有花,根本就没有诗和远方。
所以,当花进入我们的文学系统,就被寄寓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及人情世故等丰富内涵。
比如《红楼梦》第七回,薛姨娘弄到了一些宫花,要张瑞家的送给大家,说:“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凤哥罢。”结果,张瑞家的送花顺序是:三位姑娘-凤姐-黛玉。所以,看到花,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真真是几朵宫花,无尽冷暖。
五、回归问题
看来,“深巷明朝卖杏花”自有其理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评论家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亦有其理由。
但把诗句植入诗歌,我们发现,它又不仅是描绘春光,更是寓情于景,带出心境。清评论家说:“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深以为然。
(感谢地理专业的朋友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