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了解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部电影体现了诺兰对于多线叙事、平行蒙太奇、多时空电影结构的把控能力。同时也暴露了他的缺点:没有用镜头展现大场面的技巧与能力。
我想先聊聊缺点:据说诺兰为了拍摄《敦刻尔克》不仅观摩了《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样的经典战争片,也从《党同伐异》《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这样的默片经典汲取灵感。为什么要大量观摩这些电影呢?
诺兰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这些无声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包括临时演员们的行动和进展方式,空间是如何被呈现的,以及怎么用摄影机来捕捉画面,还有拍摄视角的运用。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学习怎样用镜头展现大的场面。
显然诺兰的学习成果并不是很好,他的镜头着力点主要还是三个人:士兵、飞行员、老船长。纵使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海陆空,也不能下结论说:诺兰展现了整个战争发生的空间,所以他展现了大的场面。
场面是什么?人和人、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在诺兰的镜头中这种关系并不明显,或者说并不突出,镜头所展现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的群体的求生和救援。这种方式并不坏,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以人物的视角逐次展开场面。但缺点是少了战争和历史的震撼力。
我想本片应该感谢汉斯·季莫的配乐,他为这部影片赋予了战争感和刺激感。可以说音乐凌驾于画面,这并不是好的现象。
有缺点,但却无法掩盖诺兰特色的多线时空叙事,这种方法一直是诺兰的特点和优点。在这部影片中,电影结构的突破,时空形式的突破足以让人惊艳,这次的诺兰并不烧脑,他标明了时间线,但是也让很多人迷惑。
我们需要先捋顺时间线:海滩上的事情发生在一周,海上救援的经过发生在一天,飞机空中支援发生在一小时,这三条线平行着叙述。如果是按照正叙,故事的开始是一周前的海滩,然后是最后一天的船只救援,最后是飞机的一小时巡航支援。
我认为这种电影形式弥补了大场面拍摄的薄弱,这部电影并没有《血战钢锯岭》这种R级片给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血腥,没有震撼观众的视听。但是他却用这种不对等的时间长度展现了战争中人的心理。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一个时间的比喻:你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单的坐在火炉边,五分钟过去了,但你却像做了一个小时。
《敦刻尔克》就是将不对等的时间平行剪辑,以此来映射我们心理的不对等。海滩上士兵被德军紧逼,死亡的脚步从不停的靠近他们,对于他们来说度过五分钟就如一小时般煎熬,而影片展现了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也是如此,诺兰在用实际的时间替代了心理时间。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用时空展现心理,这是诺兰电影的又一大进步,从形式和内容的不契合,逐渐发展为用电影时空形式展现心理时间。虽然无法展现大场面是缺点,但是诺兰对于电影形式,电影结构的探索和运用已经弥补了这个缺点。
最后我想说,第九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了《水形物语》。诺兰与最佳导演,《敦刻尔克》与最佳影片双双失之交臂。这总要让我忿忿不平,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奥斯卡的评选标准越来越倾向于政治正确了,就像第八十九届的《月光男孩》同样让我觉得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