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一门永远在路上的科学。其道广博,其变无穷,终身学习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宿命与天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知未至要持之以厚,知既至要守之以默”,恰如一盏明灯,为我们如何在这条道路上从容前行提供了深邃的哲学指引和宝贵的精神资粮。
一、知未至要持之以厚:在攀登中修炼仁心与韧性
“知未至”,是医学领域的常态。面对浩瀚的医学文献、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以及个体生命的独特差异,没有人能宣称自己已掌握所有真理。承认“我未知”,是科学精神的第一步,更是医者诚实的品德。
在此阶段,“持之以厚”是我们的必修课。这份“厚”体现在三个层面:
对学问之“厚”——笃实深耕,精益求精。
医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浮躁。当知识未达、技能未熟时,我们必须抱有“厚实”的态度。这意味着要沉下心来,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广泛而扎实地吸收知识。从解剖结构的细微差别到药理机制的相互作用,从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到临床指南的熟练掌握,都需要我们付出“厚”的努力:反复钻研,不耻下问,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成功中总结规律。这份“厚”,是成为一名合格医者的基石,是对患者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对患者之“厚”——宽厚包容,慈悲为怀。
临床上,我们会遇到知识盲区,也会遇到无法治愈的疾病。此时,“厚”体现在对患者的宽容与理解上。当患者因恐惧而焦虑,因不解而质疑时,我们不能以“专业权威”自居而失去耐心。相反,应以宽厚之心去倾听、去沟通、去共情。一句“这个情况我现在也不能完全确定,但我们一定会一起想办法查清楚”,远比不懂装懂更能赢得信任。这份“厚”,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仁心”,是《大医精诚》中所言的“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所想”。
对己之“厚”——坚韧不拔,悦纳自我。
从医之路充满挑战与挫折。考试的压力、操作的失误、患者的离去,都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此时,“持之以厚”意味着要厚待自己,接纳自己的“未至”。它不是放弃,而是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信积累的力量,允许自己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种内在的厚重感,能帮助我们抵御职业倦怠,保持初心,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稳步前行。
二、知既至要守之以默:在成就中涵养谦德与敬畏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终会在某个领域变得娴熟,成为专家、骨干,能够独当一面,解决复杂问题。这便是“知既至”的境界。然而,此刻最危险的便是滋生骄傲自满之心。因此,“守之以默”显得尤为重要。
这份“默”同样有三重境界:
于成就前“默”——光而不耀,谦逊低调。
真正的大家,从不炫耀自身的技艺与成就。他们深知医学的海洋无边无际,个人的所知所能不过是一粟。他们会将成功的病例归于团队的协作、患者的信任乃至一丝运气;而非作为夸耀的资本。这种“沉默”是一种成熟的自信,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格魅力。它让同事愿意合作,让后辈乐于请教,让患者倍感安心。
于生命前“默”——心存敬畏,知行知止。
医学再发达,也有其边界。当面对生命的终极问题时,最高的智慧有时恰恰是“知止”。认识到治疗的极限,从疯狂的“加法”治疗转向富有同情心的“减法”治疗,给予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这是一种更深沉的“守默”。它意味着对生命规律的敬畏,承认医生不是神,而是生命的陪伴者和守护者。此时,一句默默的陪伴,一个理解的眼神,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于学问前“默”——虚怀若谷,静水流深。
“知既至”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守默者,心是空的,能继续容纳新知。他们不固守己见,能安静地倾听年轻医生提出的新想法,能坦然接受更优的治疗方案取代自己熟悉的旧方法。这种“默”,是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深邃,让他们能持续进步,永葆学术青春。
小结:厚默相济,医路修行
“知未至要持之以厚,知既至要守之以默”,共同勾勒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完整的职业与人格成长图谱。
在“未至”时,我们以“厚”为舟,载着求知的热忱、仁爱的初心和坚韧的意志,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在“既至”时,我们以“默”为锚,守住谦逊的品德、敬畏的本心和虚静的灵魂,定于中流,行稳致远。
这条“厚默相济”的道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它最终塑造的,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专家,更是一位心怀悲悯、人格高尚、值得托付生命的苍生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