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群里有人发动家里有学龄前的小朋友,家长带小朋友每天晩上只要愿意都可到社区的体育场去一起玩乐。
"这个主意好,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
小朋友天生就是玩乐,天生就是在玩乐中学会与人相处。
小时侯,我们那个年代,虽然物质不象现在富有,根本没现在成型的玩具,要玩自己找伙伴,自己做玩具,总有玩到天黑还不知疲惫,不知回家的疯狂"可爱"之处。
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直接上小学。读书也读,家务事也做,但记忆中最多的是玩不完的"玩乐"。早上睁开眼,听鸡叫几遍(鸡鸣是闹钟),起床,收拾好,背上书包,去喊同村相好的伙伴,站在Tα家门囗等,听鸡鸣,数星星,看月亮,然后一路追跑去学校争做好人好事(冲厕所,扫操场,扫操室,洒水),即便没抢着,只要到校有人在做,也会加入队伍中,做完了好事。开始晨跑,各年级按高矮排列入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并列纵队按年级分开,一边跑一边大喊一二一,一二三四,冬天,吹出的白汽,搓手搓耳朵搓脸,红扑扑,满脸的稚气与快乐,慢走一圈各年级归到自己的地盘,升国旗,唱国歌,做早操,伸伸臂,弯弯腰,一天的活力满血复活,精神百倍。
琅琅的书声,老师,组长在早读最后十几分钟左右是最忙的时侯,排队背诵检验早读的记忆。有时"我还不记得,你先去乂乂那里试一下。"一般都是找了同伴两人互相背顺溜了再去组长或老师那里,不惊不慌,碰到卡壳,老师也会提示几个字。背完万事大吉,老师书还给你,喜形于色,跑至座位,"你不要一溜烟的跑跑掉了又忘记了啰"老师偶尔会叮咛。
等待放学的铃声,己经不管别的同学啦,排组(生产队)排队,不按年龄,按组排队放学,各组大的带小的一路又唱着歌儿回家。有时,到了分散囗,突然想起昨晚插放在田间的那朵含苞的栀子花,马上奔跑到田间,己开的花儿,香气满溢,送姐姐,送同伴,或自己辨尾一朵。分享,经常相互之间。
回到家,早读的书是否背诵过关,忙碌的父母从不过问。只是,有时家长看见老师会说"乂乂老师,乂乂不听话,你就打哈,多打几下。"但,多半是老师的表扬,"你家XX还不错,成绩乂乂。"当然,孩子不在跟前。吃顿早餐,有时饭前,有时饭后还要找隔壁的来玩跳房子,随地创造空地画两个田字格,单脚跳,一格一格跳完,再单脚跳出格,选好站位脚不着地一格一格丢,最后双脚跳背后丢,全是创造性就地取材的乐趣,手,脚,腰,头,手,哪一样不要配合协调?既可自己玩,又可同伴一起。玩忘了时间,迟到也是偶尔有的。
上学的路上,那是最无拘无束的,你追我跑,摔胶擦破皮,打架瓣断手,完全不在乎,哪怕有时哭,同伴哄哄,一下子破涕为笑也是常有的。到了学校,看看练字写字的功课,三下两下一面一页写完,只要还有时间,沒有上课铃响,马上加入操场的队伍,跳绳,打乒乓球,弹珠,跳沙坑,跳高,翻单杠,双杠,踢毯子,丢手帕,冬天拔绳,靠墙分两队挤输赢…………自己定规则,自己找同伴,各取其乐。有时听到上课铃催,"等下下了课又来哈。"现在想,上课有专心吗?玩足了,上课是专心的,恨不能跳级就好。不仅玩过瘾,成绩也时常是无人争锋。
放假,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晒谷场稻草堆里翻滚,捉迷藏,摸象,抓石子,各种疯狂不要成本就地取材的创造性游戏,感统训练,人际相处,矛盾解决一切在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可自行完成的都刻在我们童年的快乐里。
有时会反思,现在一个家庭独生子女是否缺少玩伴?现在玩具,动画片是否固化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万千宠爱於一身是否能与人快乐相处?是否有玩累了,玩过瘾的狂野?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