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武汉美斯坦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经过实践探索出“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结合、双进入、双渗透、双评价、双育人”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双主体”强化校企双方新责任。现代学徒制的基础理念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校企双方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其关键是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了企业主体的支撑,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确定试点以来,校企双方主动协商校企共赢的制度文件,明确了双方的“双主体地位”,强化了双方的责任义务。
“双身份”彰显学生学徒新特征。校企共同研究招生招工方案与标准,改革新生入学考核方式、内容和办法,校企共同面试录取,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展开,并在企业和学校同时备案,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新生的“学生”和“学徒”双重角色,使学生的“双身份”特征得以彰显。校企共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起点,针对的是学校学生;职业岗位标准的要求是终点,针对的是企业员工。现代学徒制的“双身份”特征决定了学生和学徒是同一个人,只有将起点与终点形成闭环、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才能使培养目标一致。
“双导师”建设培育人才新队伍。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度。学校将指导教师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师傅选拔通过个人申请、企业推荐的形式,优选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纳入师傅资源库。制定师傅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师傅之间、专任教师和师傅之间、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与师傅所在企业的沟通,使带徒工作纳入企业工作的一部分,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双结合”构建课程体系新模式。校企共同探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学习与岗位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融入企业员工代表性工作任务,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单一到复杂,结合企业实践分阶段从职业认知到简单岗位操作、轮岗实训,使教育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结合。把企业课程合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应岗位能力,确定通识课程、公共课程、企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整合企业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双进入”激发人才培养新动能。在学校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邀请企业师傅参与其中,通过集中授课、定点辅导、技术讲座的方式,将企业声音不失时机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企业氛围影响;在企业育人过程中,及时派专业教师跟进,随时解答学生在岗位技能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理论问题,个别辅导结合集中授课,为学生的岗位实践学习过程助力加油。“双进入”模式增加了学生学徒学习的新鲜感,同时也使工作和学习、学习和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大大地激发了人才培养新动能。
“双渗透”涵养学校企业新文化。“双渗透”是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文化互融的过程。利用“技能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试点班更是将企业愿景、经营理念、文化精神、员工素养要求布置于教室中,并用企业名字给班级命名。学校文化元素也主动向企业渗透,使企业树立“优秀的企业既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更关注员工发展成长,培养优秀员工”的育人思想,校企共同树立“百年品牌、百年树人”的理念。这样的互动过程,涵养了校企新文化,丰富了双方文化内涵。
“双评价”衡量人才培养新规格。学校把考试考核工作放在校企两个维度来设计,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标为目标。学校的规制式考试测评,企业的岗位能力达标,都是考试体系的必要科目。学校的理论试卷定期测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过程考核,学习任务的“双单过关”,评价了学生学校学习的成果和效率;企业基于岗位工作能力标准的达标测试,则考核评价了学生学徒的效果和成绩。两个维度对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化测评,科学地衡量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规格。
“双育人”培养未来产业新工匠。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同样重要且必需的主体地位,校企一起研究育人标准及实施体系,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在“双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实施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工匠打下坚实基础。
美斯坦福认为,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学生和学徒“双身份”成长,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