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社会单纯直爽的我,吃了太多人性的亏,我的哥哥推荐我读一读《曾国藩(上)》,从书中学一学他的为人处事。
书中详细描绘了曾国藩在科举之路上屡败屡战的坚韧,以及在官场中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智慧与决断。他不仅有着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自省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过错,努力完善自我。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曾国藩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于磨砺自我的精神。他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士子,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自我提升,最终成为晚清重臣,这一路上的艰辛与坚持,让人深感敬佩。
曾国藩本是文人,但置身于战争之中后,他展现出了坚决果断的一面。例如,在处理军务和政务时,他对手下和士兵要求极严,容不得半点懈怠和错误。一旦有人触犯军规或政纪,无论职位高低,他都会严惩不贷,毫不留情,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作“曾剃头”,因为一些人眼里的曾国藩是个杀人不过头点地的大魔头。他这种雷厉风行的雷霆手段也确实使得他的军队和官府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他的一些行为看似薄情寡义,其实是出于通盘考虑之后的最佳做法。正如现代教育中,老师严格要求学生,虽然可能会让学生一时感到压力山大,但长远来看,这种压力会转化为动力,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因为怕得罪家长而不敢管教,那么学生可能会失去成长的机会,甚至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曾国藩的“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不仅是他个人的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
摘抄:
三十年过去了,真有点杜甫所说的“丹青不知老之将至”的味道。偶尔回头一望,过去的岁月,如同逝水飘烟,一片迷离,幸而有这些文字,仿佛能告诉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
尊姓大名,何处人氏?青春几何?
胜也不喜,败亦无忧。
三魂飞掉两魂,七魄只留一魄。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不义之财不能取,损人之事不能为。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
无事时威风十足,有事时束手无策。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事事过问,桩桩关心。
胸藏奇策,腹有良谋。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最好的自我督促,就是写日记。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
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
宝剑赠壮士,红粉贻佳人。
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
千种柔情,万般蜜意。
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才是上乘之作。作诗作文所凭者,胸中之气也,奇辞大句,须得瑰伟飞腾之气驱之以行。故诗文之雄奇,实作诗文者之雄奇也。男儿当以懦弱无刚为耻。
三乐书屋。
心中充满着一种受到特殊信任时所感发出来的激动。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扬善于公庭,归过有私室。
稳当平实者,常操胜券。
成十分之名者,乃做十分艰难之事者。
今日鱼虾,明日蛟龙。
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并不靠天赋,靠的是勤实。
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
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