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查理·芒格的观点,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像一颗钉子。涉猎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论,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对于帮助个人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本书既是讲述经济学模型的,却几乎见不到真正的数学公式。对于想要了解经济学建模思维的人来说,特别是对非经济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从狭义上来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事关需要做决策的问题,都可以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从后者来说,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不再将自己的研究问题的领域局限于经济管理问题,而是逐步延伸至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
“经济学帝国主义”发展的基础,就是仰赖其对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建模能力,即从提出假设,构建因果机制,用实证分析的方式验证假设,最后推导出结论。这本书所讨论的核心,就是经济学的建模问题——经济学家用于理解世界的通常数学化的抽象分析框架。
经济学模型的是非之辩
经济学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其所信赖的“科学性”就在于其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建模科学。但也正是这种经济学建模行为,经常引起了其他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诟病。非经济学者对经济学者的质疑就在于经济学者总是尝试用简单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
毕竟,真实的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想要依靠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现实,经济学者似乎有些不自量力。
作者认为非经济专业人士对经济模型的批评多是建立在对经济模型本身不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双方在认知上产生明显的裂痕。
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经济学者已经不再倾向于原教旨主义的普适观点来阐述现实世界,也没有所谓的普适模型。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具体而微的,甚至可以说,一个经济学模型就是一个故事。作者认为,经济学的优势就在于小范围内的理论化,既能结合具体条件澄清因果关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现实。
模型的叙述围绕着清晰的因果关系和假设条件。作者认为模型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对许多现实的忽略,恰好是其价值所在。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经济模型对现实的简化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个人以更轻松的方式构建对社会的认知体系。
经济学模型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经济学模型,它由假设条件、因果机制和据此推导的结论构成。模型的目标是提出关键建设,指明依赖什么条件和不依赖什么条件,然后把假设与因果机制相结合,然后能够进一步推导结论。经济模型通过借助数理统计工具,使得其对问题结论的推导过程清晰、连贯,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在方法上显然更具优势。
它不仅能够简化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些违反直觉的认识,在其帮助下,能够深化个人对社会运行机理的认识。在笔者看来,经济学模型最大的用处,是能够用简单的形式,提炼出事物发展背后的规律,从而使其能够成为人们理解现实的有力工具。
但是,经济学模型毕竟不同于物理学和数学,作为社会科学,其无法像物理学和数学所推导的公式那样具有普适性。经济学模型所推导的结论,对关键假设具有极高的依赖度,对于同一经济模型,如果关键假设不同,其所推导的结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真正考验一个经济学家水平的就是,其是否能够提出与现实拟合度极好的关键建设,发现社会事物运行中真正的因果逻辑关系。如果无法关注到关键假设的有效性,由经济模型所推导的结论只会进一步误导个人,对理解现实运行的规则带来混乱。
我们能够依靠经济学模型进行预测吗?
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意义要远大于对现实的预测意义。经济学模型的定位常常是为了解释现实而存在的。虽然提出恰当的规范化的政策建议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努力方向,但现实结果常常会打脸。
学习经济模型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而不是依靠经济模型来替我们做决策。塔勒布认为,经济学专家对未来的预测正确率与普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从根本上说,经济学家多数是属于受过良好规范化经济学教育的人士,其对现实的理解,未必能够比得上社会实践人士。在笔者看来,如果有谁想要依靠经济学者来获取有益的投资决策,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对于经济学者来说,一旦遇到无法解释的现实,就是进一步修正关键假设,拓宽对问题的解释。换句话说,就是构建新的模型来加强对现实的拟合程度。作者在书中,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知识积累的过程。这也是经济学不断发展的过程。
经济学通过扩大模型的数量、提高模型与现实世界的拟合程度而不断进步。模型通过构建思想环境来检验假说。作者认为经济学模型在知识创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模型多数是经验式的,而非演绎式的,可能这也是经济学家面临的尴尬。
结语
经济学模型对于加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显然是有所助益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阐述现实的关键假设,得出的结论可能与现实相反。如作者所言,经济学为应对我们时代的重大公共问题提供了很多跳板和分析工具,但它并未提供权威和普适的答案。理解现实和应对现实,既不能犯忽略之错,也不能犯执着之错。